名古屋城别称金城,是位于名古屋市内的一个城堡建筑,也名古屋市的象征。城堡距离名古屋站大约2.5公里的步行距离,地铁的话在市役所站下车。名古屋城由德川家康建造,始建于1609年,1612年大致建成,曾作为德川家的居城而繁荣一时。二战期间被损毁,1959年修复了幸存建筑。目前能看到天守阁、古城墙遗址、城墙上拐角处的望楼,以及复原的本丸御殿建筑等,与大阪城、熊本城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名城。门票500日元。

名古屋城天守阁。
天守阁地处名古屋城本丸区域西北角。名古屋城于1930年成为首个被认定为日本国宝的城郭建筑。1945年的名古屋空袭中,本丸部分几乎全部烧毁。1959年进行了天守阁部分重建,重建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构造,对外观和高度进行了还原。天守阁内部陈设有未被烧毁的本丸御殿屏风壁画(属于日本重要文化遗产)、习武装备和绘画等展品,可惜去的时候由于天守阁保护工程没有开放(购买门票时有提示),只能在外面看看。

不同方位看到的天守阁。

本丸东南角望楼。
东南角望楼是一座双层屋顶、内部三层结构的城楼。向外凸起的窗户设有“石落”,即开口朝下可直接攻击城楼的下方。过去用来存放武具。在春季和秋季会举办内部特别公开活动。去的时候是开放的,需要排队控制人流量上楼参观,不过里面的内容不多。

表二之门与东南角望楼。
表二之门位于本丸南侧(照片中远处低矮白墙建筑),以铁板包覆并选用比规定尺寸还粗的木材,建筑相当牢固。在土制门两侧的低墙上设有铁砲狭间(射击孔)。

西南角望楼上看本丸御殿及天守阁。

天守阁与本丸御殿。
西南角望楼上看本丸御殿建筑群及天守阁。
西南角望楼上俯瞰本丸外面(东面)的二之丸广场。

本丸御殿。近处建筑叫上洛殿,远处的叫表书院。
现在看到的本丸御殿都是2009年开始复原重建的,于2018年全面开放参观,原来的建筑在1945年空袭中烧毁。本丸御殿原始建筑是由德川家康于1615年兴建的单层建筑,当时的房屋数量超过30间,作为初代尾张藩主(尾张藩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个制度用语)的起居和行政之用。一九三零年与天守阁一同被认定为日本国宝,但现在的建筑已经不是一九三零年前的建筑,不知道还算不算日本的国宝。

本丸建筑的上洛殿,后面是天守阁。

本丸御殿内。
这里主要是上洛殿内的御汤殿书院用于更衣的上场,包含上段之间、一之间、二之间。隔扇上分别画有《花木禽鸟图》、《扇面流图》、《岩浪图》及《岩波禽鸟图》等。
汤殿书院是将军专用的浴室,原始建筑建于1634年,现在看到的都是复原新建的建筑。汤殿书院在江户时代也被称为上场御殿,由将军浴室(汤殿)与用于更衣的上场构成。

汤殿,即浴室。此汤殿属于“唐破风”样式,即在外面浇水,把蒸汽输送到内部,形成桑拿式蒸汽浴室,没有浴缸。

墨木书院,本丸御殿建筑内,也是从上洛殿进入。
墨木书院原建筑建于1634年,现在看到的同样是复原重建的。据传说,墨木书院原来为德川家康在清州城里的宿舍,后来移建过来的。

天守阁后面

天守个后面的城墙。

天守阁与西南角望楼。
西南角望楼构造与东南角望楼一致,但在西侧和南侧两个方向都设有“石落”装置,破风的形状也有所不同。1921年受灾倒塌,1923年名古屋城为皇家离宫时,经由当时的宫内省进行了修复。兽面瓦等处带有菊花纹是其一大特征。

二之丸广场上看到的东南角望楼(左)、天守阁(右)。二之丸广场是进行武道表演的场地,照片中红色帐篷是表演演员用的。
二之丸广场上的武道表演。
二之丸广场上的武道表演。
据说每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才有表演,听说扮演的角色有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日本战国武将。

二之丸广场上的武道表演。

名古屋城的石棺式石室,在本丸北侧。

金鯱(hu)留影处,位于西之丸西边的一个商店前,名古屋城正门进去的左侧。
金鯱是想象中的生物(也有资料翻译成金色海豚),此处的金鯱只是专门供游客合照的模型,真的金鯱有两只,在天守阁屋顶两端。据说天守阁展厅里还有两只金鯱的一比一复制品。相传金鯱能唤来水而被视为防火的符咒,人们相信这两只金鯱可以守护名古屋城,使其免于火灾。名古屋城创建时的金鯱是用来彰显德川家的权势与财力之物,据说上面贴的金箔使用了一千九百四十张庆长大判金(日本古时一种金币)。
名古屋城二之丸庭院旁,右边是二之丸庭院。

本丸南门外的广场商业区。

清正石,名古屋城城墙中最大的一块石头,位于旧二之丸东二之门,也就是本丸区域的东门。

本丸东门外,也就是旧二之丸东二之门外。

名古屋城的东门,这里是外围的一道城门,不是本丸区域的城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