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地方不大,宗祠可不少,主要李氏宗祠、刘氏宗祠、贾氏宗祠、张氏宗祠、尹氏宗祠、寸氏宗祠六大宗祠,其中李氏、刘氏、寸氏宗祠需要凭和顺古镇的门票参观,贾氏和张氏宗祠没有开放,门紧锁着,尹氏宗祠免费参观。离景区入口最近的是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
历史上曾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cm,左右两边有石标杆,每棵杆上有两个石斗,石斗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与其它宗祠不同的是大门,系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拱门,每道门上有一个近三角形的顶,图案为浮雕。使用的材料水泥、钢筋、沥青都是从缅甸驮来,耗费不少资金,同时还在主门两侧的石柱上镶嵌“五嶽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的楷书石刻楹联,至今保存完整。




以上都是寸氏宗祠内。
尹氏宗祠。
始建于道光十年(1830),建祠年代继寸氏宗祠之后,最后一次修缮于民国二十年(1931)。现在宗祠大门修缮的比较新,也有气派,但宗祠内建筑比较老旧。照片中“尹氏祠堂“应该是遗存下来的、由族人尹祖澜于道光十年(1822)书写的正书匾。
尹氏宗祠正殿。

李氏宗祠。
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腾冲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大门两翼两座拱门上的石刻也完整如初,正面为李曰垓用行书写的“登龙”、“望凤”,背面李治的章草“经纬”、“云礽”,依稀可见。
李氏宗祠正门石基墙上的植物。

李氏宗祠正门。


以上是李氏宗祠内。
远看李氏宗祠。

刘氏宗祠。
位置选择相对呈交椅凹形的山角,依山傍水,由正殿、两厢楼、东西花园、前厅、大门组成。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次年两厢、前厅俱毁,光绪六年(1880)修复旧观。民国九年(1920)扩建前厅,新修三开间牌楼式大门,增建月台,并立石斗标杆于月台上。月台前新筑双孔石拱桥,桥下有池种荷,具有园林之盛。门前石标杆为清光绪壬年科亚元刘宗鉴所立,毁于文革。现已于2005年4月恢复。同时还恢复了大殿“千秋万祀”、“饮水思源”两块匾额,分别由省内书法家李华君、赵浩如用行书书写。
刘氏宗祠大殿。
刘氏宗祠大殿内。
刘氏宗祠门前。
贾氏宗祠,大门紧锁,没开放。贾氏宗祠始建于清末,因受土地的限制,整个建筑使人感觉紧凑,小巧玲珑。
张氏宗祠,大门紧锁,也没开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