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卧象山脚下,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寺院之一,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纵哲大师主持,始建于公元1709年(清康熙48年),自建寺以来一直是安多藏区宗教、文化艺术的中心。拉卜愣是藏语“拉章”变音,意思是寺主活佛的府邸。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历世嘉木样主持和其他高僧大德的呕心沥血,以及广大僧俗群众的不懈努力,拉卜楞寺有了包括佛教显、密二宗的闻思、下续部、时轮、医学、喜金刚及上续部六大学院,近40多座佛殿,500多院僧舍,108座属寺。
拉卜楞寺正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大经堂,就是绿色屋顶的建筑。
入口外右侧有售票处,但景区没有强行查票的,可以不用买门票,后来从当地人那里得知,买了门票寺院就专门
有人讲解,曾碰到一位喇嘛在跟游客讲解。不过好像多数游客都是自行参观。
大经堂正门
大经堂主殿

大经堂主殿正门外走廊上的壁画。

拉卜楞寺的各式寺庙建筑。

弥勒佛殿正门,是下午去的,很多殿门是关着的。
弥勒佛殿外叩长头的虔诚信徒。

富有藏式特色的寺庙建筑

弥勒佛殿

寺院内喇嘛在发钱,是工资?还是补贴?

寺内的巷中小道。
左下是白度姆菩萨殿,香客很旺,不少民众围着寺殿转经祈福。
白度姆(又写白度母)藏语音译卓玛嘎尔姆,“度姆”亦称“救度母”、“多罗母”等。藏密常以长寿佛、白度母及尊胜佛母等三尊合称为:“长寿三尊”。相传白度母是观世音菩萨左眼眼泪所化。据藏传佛教说,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度母是他化身的救苦救难本尊,以颜色区分,现为二十一尊像;二十一尊度母的颜色都不相同,最受尊敬、寺庙中最常见的是白度母。

白度姆菩萨殿外转经的信众。

在拉卜楞寺后山上远看对面山上(前山)的晒佛台。晒佛台左边的小路可以爬到坡顶俯瞰整个拉卜楞寺全景。拍这张照片所在位置,即拉卜楞寺后山上也可以看见,但看到的是寺庙背面,而且是从高到低,没前面山坡上好看。

在拉卜楞寺后山上看到的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后山上俯瞰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后山下的小道,围着寺庙转经的信众走的。从白度姆菩萨殿侧门出来,就可以看到这个后门。

上左:从夏河县城通往拉卜楞寺正门的公路,两边是僧人住居区。
上右:只有转经筒的小屋。
下左:位于寺院西北角的白塔;下右:甘肃佛学院,在通往拉卜楞寺正门的公路边。
这个小屋有一个很大的转经筒,在西北角的白塔旁。

位于拉卜楞寺景区最西南边的一座寺庙,很多信众在寺庙门口买松柏叶、青稞等祭品在寺院内一专属区域焚烧祭祀。

最西南边寺庙门口的商贩,专门卖那些焚烧用的祭祀品。寺庙门口这条道路往南,就是我所站的方向,是座横跨大夏河的桥,过桥后是312省道,穿过省道可以去往晒佛台的小山坡上拍寺庙正面全景。寺庙门口(照片右边)是个停车场,紧靠大夏河水,全国最长的转经筒长廊就在旁边,据说也是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

这就是那些焚烧用的祭祀品。

大夏河,黄河支流之一,从拉卜楞寺、夏河县城旁流过,夏河县名称因此河而得名。左边红色屋顶下就是转经筒长廊,远处黄色建筑是贡唐宝塔。
在晒佛台的山坡上俯瞰拉卜楞寺,四张照片分别是从西往东拍的。

拉卜楞寺全景。

除第一张照片是白度母菩萨殿外的转经筒外,其他都是拉卜楞寺外围的转经筒,这些转经筒组成了最长的转经长廊。

转经筒长廊,大部分在大夏河边。

贡唐宝塔,面对大夏河。

在拉卜楞寺东北角的小山上俯瞰拉卜楞寺。远处是寺庙主建筑群,近处土黄色区域是僧人居住区。沿着寺庙区域外围的最长转经筒长廊就是从这三个亭子最右边那个亭子开始。
寺庙与后山间有一堵围墙,围墙与山之间是条小道,这条小道距离是从寺庙西北角白塔后面一直延伸到照片中最右边亭子处,期间没有转经筒。很多信徒们都是沿着这条小道而来,从右边第一个亭子开始转动转经筒,沿着寺庙外围转经,一直转到西北角的白塔附近,转经筒结束,又是寺庙后的小道,很多信众就是这样围着寺院转经祈福的。有资料说拉卜楞寺的转经长廊有3.5公里长,我在地图上测量了一下,沿着整个寺院外围一圈总共才3.5公里左右,除去寺庙后那段没有转经筒的山下小道部分,有转经筒的外围总共也才2.2公里左右。

拉卜楞寺东北角,红色小建筑里都是转经筒。我在这里欣赏寺庙风景时,听到旁边一位藏族阿妈唱了几句富有藏族韵味的歌,原生态的。

远处寺庙后山上有很多小房子,白色的那些,不知道是啥建筑,会不会是僧人闭关修炼用的房子呢?

僧人居住区的道路,这是条主道,修的还不错,铺了地砖,其实寺庙及居住区域的很多道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成了泥泞路。我这次去的时候正赶上下雨,还一直下个不停。

僧人居住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