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5-08-31 09:42:58)
标签:
转载 |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
通俗点说,教学设计就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计和筹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发挥主导作用的最佳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教学设计所研究的,包括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分析确定教学任务、评定教学结果,以及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整个教学过程。它应有以下特点:1、规划性。2、超前性。3、创造性。
根据暑期曹老师布置的作业来看,首先有些老师没能按时完成,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是自己的不重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有一部分老师比较善于借鉴,从网上拿来主义,但是却连网络的最基本的标记也没有修改。说是疏忽,不如说是一个态度问题。天下文章借鉴者多了,但那是有选择的拿来主义,不是原封照抄。
从已经上交的教学设计来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课堂实录式、过程呈现式、导学案例式。三种设计各有特点,各有优劣。先根据部分教学设计的情况谈谈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课堂实录式的教学设计,以邱华婉老师的为代表。过程呈现式的教学设计以徐鸿雁老师为代表。导学案例式的教学设计以王光民老师为代表。
一、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及步骤。这几种形式在大的环节方面,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徐鸿雁老师在名师工作室协作组内做了这样的论述: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5.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评价。
重点在于教学过程的的设计上,一般采用问题呈现的形式,把教学步骤、环节,尤其是学法指导设计出来,尤其是对于难点突破的方法、设计的问题等呈现出来。
仔细阅读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存在。比如:
部分老师的教学分析欠缺,有些老师的分析太过于简单,相当多的老师忽略了学情分析,尤其是学生的认知基础等方面的分析。
对策:钻研教材和课标等材料,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对于学情的准确把握,是一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应该适当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这一条正好是我们忽略的、但是教学设计的本质(因为我们是对人的教育)是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状态,这就造成了学生要克服一切维持课堂注意力,否则要受到批评,而不是用知识的魅力和探究过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就教学而言,这是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好的诊释。大家可以看徐鸿雁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很恰当。
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为我们所忽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我们往往只重视了知识技能目标,不少老师的设计只是罗列了基本的双基要求。有些老师的设计比较粗线条,仔细审视会发现无处着手。徐鸿雁老师的目标设计虽然没有明确分开,但是包含了各个方面,而且一目了然,知道我们将使用哪种方式达成该目标。
对策: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并初步设想怎样达成该目标。也就是尽可能用可观察(教师的眼睛)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尽可能让目标明确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多数老师做得很好,只是提醒确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情。
教学准备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不严谨,选材不准,表述不清。一些教具、学具本来没有用到,也罗列出来了;一些器材明明使用了,而且比较重要,却没有说明;一些知识、活动等需要课前完成,并没有说明。这些情况,其实说明了老师备课的随意性还是很强。
对策:精心设计,认真准备,确保实效,有备必用,有用必备。还是在严谨方面做文章。有些时候,非常有效或有特色的板书也应设计出来。
二、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一节课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度高,关键要看一部分。
总体上应该体现“三为主、五环节”的高效课堂要求,按照“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环节步骤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3.解疑释惑,评价概括
4.当堂训练,巩固达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
个人认为,徐鸿雁、邱华婉、提军等人的导入环节设计很巧妙,效果很好。存在的问题有2个:一是还习惯于承前启后,按部就班,上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这节课开始学习……,这样的导入过于平淡,往往不能激发兴趣。二是牵扯了过多的素材喧宾夺主,不好操作。还有的素材不太现实,可能很难找到或使用。
对策:精心设计导入语,让一节课的开始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对于素材选用不恰当的,要精心选择,既要效果好,又要好操作。建议一些视频应该找到并上传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徐鸿雁老师的设计很美,但找到这幅图片一般很难,操作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干脆呈现文字材料,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徐鸿雁老师的导入,确实很好,但是这个图片一般不大好找,如有最好上传,没有就该再想办法。在常态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复习导入,通过原来所学知识的温习,寻找承前启后的切入点。
2.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环节:
这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
过程呈现式的教学设计,比较灵活,设计好相应的题组和师生活动就可以按部就班的操作了。部分老师的设计只是简单的知识、材料罗列或者只是提供导学提纲,其他的环节或活动看不出来,我认为这不是好的教学设计。大家可以看看,好多的教学设计都属于这种类型。
对策:精心设计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可以用题组引领,可以用语言引领,但均应体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充分活动。建议老教师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设计。
课堂实录式的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往往用一问一答或一问数答的形式,也可用题组的形式,但这种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甚至进度安排。大家可以看看邱华婉老师和我的教学设计,里面很多的答案都是理想化的对话,现实课堂中可能不一样,甚至可能是很不一样,这需要我们老师做好预设,关注生成,及时调整。这种设计的最佳之处是各个环节的过渡一般都很流畅,过渡语预设很成功。建议青年教师或教材不熟的老师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导学案例式的教学设计,这个环节一般比较简单,需要老师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否则很容易上成按部就班的习题演练课。使用这种设计的老师应该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并充分预设学生的可能情况。
这个环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罗列或大题组。如我所设计的下面一段,真的上课讨论,无疑问题太大,效果未必能够得到保证。
师: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阅读课文第6—7页,大家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题组)
1.巴斯德用了哪些实验装置,设计了几组实验?
2.这几组实验装置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3.在这个实验中巴斯德最大的创意是设计了非常有特色的瓶子。其中曲颈瓶妙在何处?
4.在实验中,除了控制变量之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可信?
5.如果实验成功了,巴斯德据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6.如果实验失败了,你觉得该怎么去做?
7.归纳一下,巴斯德实验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可分为几个步骤?探究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什么?
对于这一部分的设计,整体提出以下建议:
(1)从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
把自己当学生,以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比如学生的心理普遍有好奇、好胜、好群的心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一般都喜欢求新、求奇、求趣。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经验,要以学生的知识、经验来设计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3)研究个体差异。
(4)小步子,密台阶,多循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问题的学习。
3.解疑释惑,评价概括。
不少老师没有重视这个环节,比较简单或没有。如徐鸿雁老师设计的就非常充实:
思维拓展: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1.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举例:动物有保护色,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蚯蚓疏松土壤….,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
3.举例:你哪些特征与父母相似?哪些特征与父母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生物还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等。
4.归纳总结:生物能够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
5.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我的设计相对来说就太过于简单了:
师:本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了,大家表现得很积极,学习状态和习惯很好。下面几分钟时间同学们畅谈一下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得失。
生:略。
建议:不能忽视,让这个环节也能上出一定的特色来。
4.当堂训练,巩固达标。
这个环节多为一些拓展题目或者完成助学内容。不再多说。
针对如上各个环节,需要说明的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数字标识应尽量统一。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知识点一
(2)知识点二
(3)知识点三
3.解疑释惑,评价概括
4.当堂训练,巩固达标
最后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一)、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对学生有什么的分析)。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对学生缺什么的分析)。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一种: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举例:“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习惯)”等等。
第二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学生作为主体)举例:“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理解……”、“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将形成……”,等等。
显然,第一种表述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种非自主性的被动客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种表述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多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5、教学方式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三,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四,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不要搞表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③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具体活动)。
④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⑥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1).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三)、课后系统
1.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①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②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