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晚严肃八卦推送了一篇文章:《蔡康永的体面,康熙的落幕》,写得非常非常棒,就是那种读书人深深理解读书人的棒,看完我就感慨:关于康熙完结篇节目,不可能有比这篇写得更好的文章了。
可是我还是要自己动笔写一篇,为了最后两期节目里,那些主持人自剖心事、坦然说出软肋的部分。那真的是让人最动容最泪目的部分。
《康熙来了》的告别篇没有请任何的嘉宾,就只是蔡康永和小S两个人坐在床上聊天,也算是实现两个人一直以来“躺着主持”的心愿。而陈汉典就在旁边好好地站着,没有模仿,没有搞怪,穿得很正式,也不再做鬼脸。于是一开场我们就知道,这会是一场掏心掏肺、郑重其事的告别。
谢谢这样安安静静的告别,因为没有外来嘉宾,让我们觉得这依然是像12年前第一期时那样,就是观众和康熙团队的一个私人约会。屏幕里说话的是你的老友,把他们的心事、成长、烦恼和不舍,都一一说给你听,毫无保留,坦率感人。
今天想记录的,就是这些最真实的片段。
1
小S的疲惫
节目里蔡康永很严肃地问了小S一个问题:“你跟我合作搭档中间,有没有发生过你背着我心里面想要离开这个节目?”
小S超肯定地秒接:“从来没有。是因为你的关系我才想要留下来。”蔡康永当时就掩面:“这太值得哭了!”
然后小S非常耐心地剖析内心:“每一年都会觉得好累哦,做的事情一直在重复,比如说演状况剧啊,或者说吃男生豆腐什么的,我想说观众应该看很腻了吧?”说到这儿,已经止不住拭泪。
虽然蔡康永“噗”地就狂笑起来:“你讲这个话哭没有道理啊!吃男生豆腐吃到有瓶颈?”可是小S的那种感觉,我觉得我能懂。
小S最初因讲话生冷不忌、对男嘉宾上下其手的做派而走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观众和节目就要求她延续这种路线。所以小S说有一段时间每期节目她都要“飞扑男嘉宾”,还要邀请记者记录这些片段。作为一个做过电视节目的人,我深知为了追求最好的电视效果,你在镜头前呈现的一举一动都要有意识地夸张和放大,可这种夸张和放大,真的会给人带来负累。
比如说如果你是个性格比较开朗的人,可是节目里把你定位为“没心没肺姐”,那你就最好无时无刻不在咧开嘴“哈哈大笑”,哪怕只是抿着嘴不出声地微笑,或者“嘻嘻”轻巧一笑,都不符合观众和节目的期待。主持人的银幕形象和个人形象有时一脉相承,有时却是反差非常大的。
我就认识一位体育节目主持人,大家都觉得她是开朗爱运动的个性,可是私底下这个女孩其实非常安静甚至比较宅,当她不得不去“扮演”一个打鸡血的形象时,她确实会觉得累。
小S就算是天性爱吃男生豆腐的人,你所接受到的信号也是经过了1000倍放大以后的,《康熙来了》的制作人李国强就曾说过,“徐熙娣不像在电视上那么外放”。所以要把这一点点苗头持续不断地放大、强化,娱乐的是观众,疲惫的却是主持人自己。
更何况人都会成长,12年,一个女孩子经历单身到恋爱再到失恋,然后结婚生子,生二胎三胎,从业界新人到“一姐”逐渐到“前辈”,她的心路历程和自身定位肯定是会变化的。
小S的姐妹淘之一的范晓萱,刚出道的时候就是以唱着《健康歌》《小魔女的模范书》之类儿歌的“小魔女”形象出道,可是很快,脱离了少女稚气的她便不再满意于公司给自己的这种定位。
就连我自己,12年前读本科时去录电视节目还是被评委老师审视的后辈学生,如今有时却也以评论员甚至评委身份出现了……想到这些,小S说自己如今“脚步蹒跚地‘飞扑’向男嘉宾”这个形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观众的期待,小S一再重复着自己内心开始逐渐抗拒的事,所以她说“好累哦”是真累,“我飞扑的姿势还不就是那几招?”听到这儿我心底一动。
之前都觉得小S是火力全开耍宝不停的,甚至觉得她犀利毒舌是绝对的女王,可是当女王卸下了铠甲,你看到她的软肋时,会觉得那些烦恼和辛劳跟我们平凡人都一样。
2
蔡康永的坚持
这部分严肃八卦已经写得很好了——蔡康永坚持不让观众知道康熙一天录5期,想要营造一种“我们就是晚上录的这个节目”的感觉,不想主持人在忘词或者出其他状况时随时转过头跟镜头外面的工作人员讲话,因为他想营造一种直播感,并且是那种充分准备、万无一失的“大手笔”直播感,而不是bug频出、粗制滥造的对付感。
身为世家子和读书人的蔡康永把这一切看得很重,他说很多东西都应该是录影前自己就充分整理好的东西,如果自己没有整理好(譬如说嘉宾名单不会念之类),“我没有脸对外面的制作人使眼色说——那谁呀?”他觉得这很逊,并且多次用了一句反问句强调这点:“逊有什么好?”
这一段严肃八卦已经总结得非常好了,我截了两张图贴给大家。
严肃八卦把蔡康永的这种心理归因于他所接受的名门世家的“体面”教育,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我想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蔡康永在美国读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研究所),对“专业主义”这件事内心会有一条金线。
我的大学读的是北京广播学院(就是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清晨天不亮就要到操场上练声,寒来暑往从不间断,专业课都是以10人小课的形式上,老师检查的时候会很在意你有没有好好做功课,同学们交流最多的就是“怎么提高专业水平”。
工作以后,大部分人去了传媒相关机构,我们最害怕的就是被别人说“不专业”。所以主持大型活动却赶上身体状况很差的,最多只会在上台前偷偷吞颗止痛片,到了台上,死要面子也好,敬业尽职也好,一点都不愿让人看出自己的难受。总希望让别人觉得,这个主持人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是一个训练有素、准备充分、甚至不会有人类的缺点和脆弱的角色。
你可以说那是种内心不够强大、放不开的执念,可是我很相信蔡康永就是这样想,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狼狈和脆弱。
3
陈汉典的感恩
陈汉典一出场,蔡康永问“你今天是要模仿谁?”他回答:“事实上我就做我自己。”蔡康永称赞说:“人模人样。”又告诉他:“陈汉典你知道这一集,我们不知道讲什么。”陈汉典笑着回答:“你们只有这一集不知道讲什么,我每一集都不知道要讲什么。”
是很妙的接话吧,背景音效给了个搞笑的效果,可是那一刻我心里却酸酸的。
下期里面他又好正经地说:“我今天在这边其实很开心,就是一起参与嘛,有始有终。”他哽咽着说自己在节目里不希望被大家看到流泪。还很真诚地对小S和蔡康永说:“我觉得你们两个对我很好,虽然一直在笑我,但是对我帮助很大。不管你们是有意无意地帮我,我都获得很多。”
蔡康永就问那有时候我自己不知道讲什么的时候推你上去开场,你会恨我丢给你很难的任务吗?陈汉典摇头:“不会。”虽然后期剪掉了很多我们听不到陈汉典对这一段的展开论述,但做过传媒的人都知道,让你表现,就是给你机会;给你机会,就是对你最大的好。尤其是必须以站在人前“表现”为天职的主持人,哪怕每期都处于“不知道讲什么”的状态,哪怕一再被蔡康永戏谑“滚出去”或者被小S“暴打”,镜头给到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注意力。
想想吴昕在快乐大本营的表现,一个毫无存在感的人刷了那么多年脸,如今也被很多人记住,所以陈汉典很真诚地说:“我是因为上这个节目,才被很多人认识。”他对康熙、对蔡康永和小S的感谢,我相信是发自肺腑的。
反而蔡康永始终还是觉得亏欠了陈汉典,他说“最最内疚的就是每一次我们介绍美食的时候,他都没有空吃东西,一直在那边端盘子,我觉得很可怜。”还没说完就开始飙泪,小S闻言大叫:“你的哭点太怪了吧!”蔡康永继续哭着说:“可是他来我们节目不是端盘子的。”这时候镜头给到陈汉典,眼圈也是红的。
我理解这份歉意——陈汉典毕业于台湾真理大学国贸系,得过“模仿王”奖,演过电影,抛开搞怪造型不论本身也是清秀男孩。作为一个配角,在蔡康永的心目中他可以搞笑、可以模仿、可以耍宝、可以犯贱……可是不该用他来端盘子。
我记得小时候看《十七岁不哭》那个电视剧,其中有个洋娃娃般的女孩叫林林,扮演一个很漂亮但是用现在话讲比较“公主病”的姑娘。多年以后我在央视《幸运52》上看到她,竟然就只是一个站在主持人李咏身后展示奖品的礼仪小姐,一时感喟不已。那种心情,就跟蔡康永说陈汉典不是用来端盘子的一模一样。
如果康熙一直做下去不停播的话,有一天接棒做A角的很可能是陈汉典吧。可是现在不做了,就算以后他会比今天更红,在康熙里面这个遗憾都永远弥补不上了——这样的歉疚,难道还不值得哭吗?
4
主持人的迷惘
康熙告别节目里有一段对话很有哲理,就是蔡康永坦言自己一度被“和小S绑定在一起”这件事感到很不安。
遇到小S之前,他已经被公认为是很好的主持人;可是康熙火了以后,哪怕是一个私底下的饭局人们都期待着他和小S成对出现,只要是他主持谈话节目,别人就觉得这只是一个少了小S的《康熙来了》。所以蔡康永的内心告白是——“我根本没有办法想象,没有你的话会有那么多人看我的节目,或者说认识我。可是这好像一个魔咒,我戴上这个魔戒以后我拥有了更多力量,可是就脱不下来。”“有你搭档我很幸运,可是我变成了一个没有办法脱离你的人。”
相形之下小S就心底轻松得多,她说自己很享受有一个人可以“赖着”一起主持的状态,曾经跟大S搭档的时候她觉得“我此生再也不会找到一个这么喜欢跟她一起主持的人了”,可是后来就遇到了蔡康永,成了一辈子的好搭档、好知己,她的内心告白则是“此生跟你绑在一起,我真的很enjoy”。
两个人的感受都是真实的——身为读书人的蔡康永想得比较多、对自己要求也比较高,他会始终在“自我”、“本我”、“镜中我”的命题中徘徊;天生有综艺特质的小S就不一样,她的视角更偏“小女孩”方向:一个人,既要走流程,又要出效果,好难!我才不要一个人主持!我就是要你来帮我走那些中规中矩大段台词的流程,我负责调解气氛就好了啦!
两个人的想法都很有代表性,蔡康永用的是“脑”,小S用的是“心”。这也可见一档好的谈话节目,搭档之间要有怎样互补的特质。
在节目的最后,小S和蔡康永先拥抱送别了陈汉典,接着各自取下演播室里对方的画像带回家保管,然后他们熄灭了演播室的灯光,手牵手地挥别观众。蔡康永深情地讲了一大段话,那段话被以字幕地形式呈现出来:
“谢谢大家,12年来陪伴我们。徐熙娣跟我即使有机会再开始任何节目,它也不可能是《康熙来了》。因为这个节目是在一个最独特的时刻,大家开始跨越了从电视机上面收看节目,而从各种管道上面收看节目。这样的改变已经发生很久了,所以下一个收视习惯的改变会是什么,我们根本无从知道。而康熙来了靠着这样的收视习惯成全,我们才得到了那么多料想不到的观众。而你们用12年的时间来陪伴我们,这件事也不会再发生。所以这节目是我们大家一起拥有的,而不是熙娣跟我一起创造出来的。谢谢你们陪我们度过。”
说完这段话,两个手牵手的身影在黑暗中朝着门那头走去的时候,我突然泪目。
2004年康熙开播,我刚适应了大学一年级的宿舍生活,跟室友们在宿舍里抱着笔记本追康熙,不就是蔡康永说的那一代“从电视机收看转到各种渠道收看”的典型人群吗?
这12年我追过康熙又看淡它,直到最近重新关注;从传媒专业的学子到传媒业的工作人员,再到离开传媒圈;从青涩的大学女生到谈了一场场的恋爱再到嫁做人妇……
在范范《启程》的音乐声中,有关康熙和成长的往事,一幕幕过电影般回放在眼前。原来12年,可以一晃过得这么快;原来真正说告别的时候,心底可以藏着这么多不舍。
扫描二维码,进入麻宁的麻范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