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约会安排在博物馆里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里的“约会”主语包括但不限于男女朋友,几乎适用于任何需要约见和会面的情形。
如果你跟我一样身在北京,在博物馆约会的好处简直不胜枚举:第一,博物馆、美术馆之类资源丰富,从国博到首博再到798、草场地、今日美术馆,甚至一些稀奇古怪的诸如“中国铁路博物馆”、“汽
车博物馆”之类的场所……平均每周去一个,全部逛下来至少要大半年,不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实在是可惜了!第二,收费非常的低廉,简直是业界良心。有料到不行的一个展,平均只要二三十块钱的门票,甚至有时候根本是“无料”(日语里“免费”的意思)的!第三,有助于提高文艺素养拓展眼界陶冶情操怡情养性(类似的话不用我多列了是吗?听起来都好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呢!)第四,不需要安排约会的额外活动,不必费心地想见面时需要跟对方说什么。这种情况特别适合跟并不熟络的朋友约会,而且你还可以顺便发现对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跟自己是否相投。如果对方是从其他城市远道而来,这种活动安排也会让他对北京之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让你作为东道主非常有面子!(我有一次拿了一张国博的全通贵宾证,带一个外地来的妹妹去看国博的特展,她对此简直是终生难忘啊)第五,这点在今时今日的北京尤其重要哦——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爆料说,在PM2.5动辄全城爆表的北京,国家博物馆里的PM2.5居然只有15左右!原因是为了妥善地收藏文物,他们斥巨资安装了一套特别牛的恒温恒湿过滤空气系统。忘了告诉你们,国博的常设展是免费的。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在国博约会,一分钱不用花就可以在“自强不吸,厚德载雾”的北京躲过一次毒气的侵袭。这样划算的生意,谁会不做呢!
既然在博物馆约会的好处这么多,那么让我们来历数一下操作这件事时的注意事项吧:
第一,
千万不要和说话不由自主就音量狂大的人一起进行这项活动。他会因为他的过于亢奋和洪亮嗓音置你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去年夏天我带一个学美术出身的堂妹去看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展,特地很认真地向她请教一些专业知识。结果堂妹因为看到的伟大真迹过多而难掩内心的激动,在安静的展区内不顾我再三示意朗声介绍了15分钟,以致于……后来当我们向下一个展区移动时,身后跟了一个外地旅行团的人——人家把她当做某旅行社导游或是博物馆里的专业讲解员了!虽然这客观上起到了惠及他人泽被苍生的效果,但确实还有另外一些美术修养比我们高得多、完全不需要这种讲解的其他观展者对我们频频“道路以目”,那个压力真的很大啊。
第二,
充分了解你的约会对象对观展的诉求是什么,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底线。有一次我在土耳其的伊兹密尔逛博物馆,突然看到几个典型的中国白富美姑娘在一处雕塑前雀跃留影,兴味盎然。我正在讶异这几个看起来对博物馆并没多大兴趣的姑娘为什么独独在此处如此醉心时,听到身后一个领队模样的人用带有东北口音的中文介绍说:“各位团友看过来,这个雕塑是一个很有名的神,有多有名呢?对,我一提他的名字你们就会惊呼——他就是:爱、马、仕!”果然,话音刚落又一群锦衣华服的大妈一起尖叫着冲过去:“哇塞!爱马仕!给我拍一个,我要发个微博!”这种情况更多见于各大时尚知名品牌,如LV、宝格丽、香奈儿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展览。你能看到一些人严肃认真地欣赏着品牌故事、艺术成就,也能一再听到很多人在每款包包、首饰前问出同一个问题:“你说这个卖多少钱?”
第三,
自然是一句老生常谈的叮嘱——如果你真是一个有诚意的观展者的话,你至少要对这个展览本身有一些起码的了解吧。卢浮宫里对着其实只有报纸大的《蒙娜丽莎》疯狂拍照的人都是亚洲人,他们中的很多是拍下一张此画的真迹就心满意足地离开的,当然也不乏一些人附上一句“原来《蒙娜丽莎》这么小!我以为要一面墙那么大呢!”不过,如果你的约会对象经常在观展的时候说出一些很搞笑的话,你要搞清楚状况弄明白对方的路数再接话——他要么是真的无知,要么是看过很多展览后的故意解构大开玩笑。这时最怕无情少趣又较真的人搞一个自以为高明的揭穿啦!记得有一次我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看展览时,面对《舞蹈教室》这幅镇馆之宝调侃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少年宫》”时,居然遭到一个同伴尖锐的修正——“什么啊!那是德加的名作《舞蹈教室》呢!”当时我真的不知该如何接话了,也发誓再不和这样的人一起逛博物馆了……
第四,
最后,告诉你们一个我轻易不愿告诉外人的私家体验吧。那就是如果你逛博物馆累了,或者看完了全部内容又还不想离开的时候,可以试着躲在角落里偷听一下周围人的对话,比如——"哇噻这块毯子好大!""那个画框的木雕还不错。""梵高和凡高是一个人吗?""擦!偷拍个雕塑自动人脸识别了!""这个盘了一堆水中生物的托盘是什么意思?刺身拼盘吗?"这时你就会觉得,所有“英式没品笑话”之类,都弱爆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