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不让俺说话,一口气写了那么长的帖子,却说要“通过审核才能发表”,那俺转移战场到这儿来。
一周内看完两部题材近似的片子,觉得对比之下,实在不能理解很欣赏媒体宣传和某些文青标榜的“陆川的大历史观”、“有诚意的《南京!南京!》”。
要表达这个观点,用事实说话比一味地情绪化发泄更有力。
第一,关于拉贝的身份和地位。
在《南京!南京!》里,拉贝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他连对几个日本兵说要见“他们的将军”还遭到日本兵的嘲笑,他只是一个凭借纳粹身份可以自保的德国人,只能和伊田和角川这样的中下级日本军官打交道;而在《拉贝日记》里,拉贝可以直接和日本亲王朝香宫鸠彦谈判,——此人当时的职务是日本占领军总司令。要知道,在史实中,拉贝时任西门子公司大中华区南京部的总裁(虽然在影片的一开始交代的就是他的即将卸任),在国民党将领弃城而逃的当时,他的身份差不多可以等同于南京市代理市长。从这个意义上看,《南》显然是刻意模糊和低级化了拉贝的身份和地位。
第二,关于拉贝的作用。
与身份地位相随的是拉贝在安全区可以发挥的作用。在《南》中,拉贝最后只是带走了其秘书的太太和另一个身份不详的人(我根本就没看明白那个人是从何而来的),也就是说,他直接救活的只有两个人。但是据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馆长汤道銮先生的介绍,拉贝纪念馆内现在还藏有602个中国人签名的关于拉贝相救的证明材料,以及一份拉贝将要离开时,南京20多座难民营(估计都位于“国际安全区”内)管理者的挽留书,这20多座难民营共安置了大约20万中国难民。所以,《拉贝日记》中“20万人”的数字不是凭空捏造。
我承认与德国人合拍的《拉贝日记》有一定将拉贝形象“高大全化”的倾向,结尾拉贝登船时的民众欢呼相送更是败笔。但,对于重大的史实,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捏造。
第三,关于拉贝的情怀。
这点也许不如简单的身份、数字容易考证,但至少我心目中的拉贝不是《南》中塑造的那样不堪——在《南》中,拉贝接到德国政府的调令后,雷厉风行地决定离开。虽然也有面对安全区数十万群众的痛心一跪,但那一跪之后的扬长而去,分明有弃数十万人于不顾的决绝。而在《拉》中,对于拉贝的离开有这样的交代——第一,拉贝离开时各国大使已经抵达南京,日军从情理上说(虽然他们做事大多数时候不合情理)不会在国际使节和媒体众目睽睽之下大开杀戒;第二,拉贝的“安全区管理会主席”身份已经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西门子新任的南京部负责人,拉贝在离开前和他的战友们无奈地感慨“安全区成了他们的安全区”。这样的叙述才是合理的,即使有些微的美化,也只是存在于影片细节方面的。
第四,关于拉贝的助手。
《南》中范围饰演的唐天祥,历史上的原型名叫韩湘琳,就是《拉》中出现的那个"HAN"。他不仅没有为了保全家人成为汉奸,还协助拉贝营救了许多中国人。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的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细节,都来自于他的口述。看到《南》中出现的对“唐先生”心态模糊暧昧的叙述,我不禁义愤:韩湘琳的后人看到这部影片该做何感想?
《南京!南京!》的败笔和可疑之处太多了,似亦无一一列举的必要。最后,说一说《拉贝日记》里我个人认为的几个亮点和败笔吧。
亮点之一,纳粹党旗下保全数万人。
这是《拉贝日记》里最有诚意的细节之一,这个辩证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国家”、“党派”和“人性”其实是平行的东西。纳粹有过很多恶行,但客观上他们也曾为中国做过一些好事。这是不能回避的。绝对的好与坏是不存在的。
亮点之二,重现“百人斩”史实。
“百人斩”在历史上真有其事,也是最让中国人愤慨的场景之一。史载,指1937年11月底至12月10日,在上海向南京进攻途中直至南京大屠杀前夕,两名日本军官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以谁先杀满100个中国人为胜的竞赛。最后向井敏明以斩杀106人胜过斩杀105人的野田毅。后经南京军事法庭查明审判,两人均承认控罪,于1948年1月28日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被执行枪决。据《东京日日新闻》于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后第二天)刊登的消息:以南京为目标的“百人斩竞赛”这样少见竞争的参与者片桐部队的勇士向井敏明、野田毅两少尉,在10日的紫金山攻略战中的对战成绩为106对105。10日中午,两个少尉拿着刀刃残缺不全的日本刀见面了。德国编剧加伦伯特以第三方的中立视角再现了这一场景,让每一个中国人知道这段历史不该遗忘,也向国际社会对日军当年暴行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亮点之三,拉贝挑选20个中国战俘。
我没有考证过这个细节是否属实,但是演员在这场戏中把拉贝那种愤慨而隐忍的情绪表现得很好。当我看到他对冒充“懂德语”的年轻士兵焦急地说“跟我说些什么呀,随便说什么都可以”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与之相对的是两处严重侮辱观众智商的败笔。
败笔之一,张静初饰演的琅书的“神奇”经历。
那样容貌姣好的一个女孩子,每天深夜私自外出,面对残暴的日军,不仅能保全自己,还能带着弟弟逃回安全区,甚至这个强大的弟弟还能顺手干掉两个日本兵。这一切都太神奇了。最可笑的是,琅书还能和那个什么什么博士发生一段隐约的感情,结尾琅书拉着弟弟站在博士身边送拉贝离开的场景,简直幸福得让人忘了这是在1937年的南京。太矫情了。张静初是一个不错的演员,可是这样弱智的剧情设计没有给她表现的空间,这也是两部戏几乎同时上映以后,为什么她不及江一燕受好评的原因。
败笔之二,拉贝离宁之前群众的欢呼相送。
生硬而程式化的设计,和《南京!南京!》里一群中国士兵赴死前高呼“中国不能亡!”的空洞直白有得一拼。
总体来说,我更愿意推荐说,《拉贝日记》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也许我这样的觉悟只配欣赏这样的“小历史观”吧。如果“五一”长假相对悠闲,推荐和我觉悟LEVEL差不多的朋友们,怀着敬意和严肃的态度去欣赏一下这部影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