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逸影城《梅兰芳》归来,忍不住想写几笔。
午后12:30分的影院里,每个厅都在放《梅兰芳》,周五的午后,还不到下班时间,人并不是很多,但也不至于少到冷清。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场合,最适合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咀嚼《梅兰芳》。
没有预想的好,也许记录这样一个人物的一生本身就受太多东西掣肘,可供导演发挥的空间太小太小。政治看管、家族审视和商业规律也许就是陈凯歌的那个“纸枷锁”。比起《霸王别姬》来,《梅兰芳》总让人觉得不够过瘾。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总觉得太浅,太点到为止,少了那么一点“劲儿”,可也就是这一点“劲儿”,正是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分野。
看了预告片,人人都知道全剧分三部分:《死别》《生离》和《聚散》。看了之后才发现三部分高下分明,艺术魅力竟是递减的。王学圻不愧是老戏骨,十三燕的戏力道色彩都刚好,加上余少群的青年梅兰芳扮相十分神似原型,一老一少打对台的情节演得出神入化。我不懂京戏,不过听说很多票友们对这一段戏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而到了黎明和孟小冬的《生离》时,总觉得戏太单薄,章子怡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背后本该有更多的故事的,可是仅仅一个小时的戏份限制了她的发挥。难怪章拍完这部电影后说,自己以后很想拍一部《孟小冬传》。我也有兴趣,她若肯演,我必愿看。最大的惊喜是章的那段须生扮得颇有几分意思,倒把黎明衬得平庸了。(孟后来嫁给了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杜月笙,实践了她“即使不能嫁给最爱的人,也要嫁给上海滩最有影响的人”的感情宣言,这样的人物,想不传奇也难啊。所以,强烈建议导师在《翻阅日历》里做做孟小冬,会有人想看的。)
蓄须明志那段戏,许是知道这掌故的人太多了,就觉得表现得刻板了。与史实不相符的情节、过于拔高的刻画都让这段戏显得空洞,这个时代的梅兰芳,没有了少年时憋着一口气破旧立新的志气,没有了青年时与红颜知己惺惺相惜的真情,只剩下一个被树立起来的近乎于“神”的形象。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段戏的时候竟然完全不能投入,只有在听到老佣人说“孩子们说,北京的糖葫芦,吃完了就吃不着了”的时候,才有一丝感同身受的震动。
最后说说孙红雷,一出场的扮相就让我觉得像一个人,想了半天竟是白岩松。很喜欢邱如白这个名字,在戏里他的发挥空间也比黎明大得多,以前觉得这个所谓的“实力派”演员只能演《像雾像雨又像风》里的打手那样的角色,现在看来,他是一个经常能给人惊喜的演员。映照之下,黎明真的有些稀松平常了——最想不通的是,黎明为什么不减肥?那张脸在银幕上已经显得太大了。
看得出陈凯歌在《梅兰芳》上是下了功夫的,但是想要再现那个时代的美丽与哀愁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套用一位网友的话说,“梅兰芳的传奇一生,是近代史留下的一个无声孔洞,透过这个墙壁上的狭小缝隙,我们看到的,是最繁花似锦、也最凋敝沉沦的中国画像……”也许这样的画像本身就应该留存在每个人的脑海里,任何把它呈现出来的尝试都是徒劳无功的。但无论如何,还是感谢陈凯歌拍了这样一部戏,毕竟——它让太多人对那段岁月、那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太多人渴望自己去发掘和找寻。这样,已经足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