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纵横才气辛弃疾用典利弊 |
分类: 诗文赏析 |
三、辛词用典之利与弊
先看辛词用典之利。
1.加大了词的容量,丰富了词的内容。因为典故中已包含了前人创作的思想和形象,所以在词中用典常可用少量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我们先看辛词《满江红·倦客新丰》的开头几句:“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这里连用了三个典故:“倦客新丰”,用唐时马周典;马周不得意时,连新丰地方旅店的店主都不理睬他,这里作者以马周自喻。“貂裘敝、征尘满目”,用战国时苏秦典,苏秦游说秦王不成,钱花光了,连貂裘都磨破了,只落得满目征尘;作者是在慨叹自己的政见不被统治者所采纳。“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这是用战国时冯谖客孟尝君的典,冯谖做孟尝君的食客,三度弹铗而歌,埋怨“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孟尝君一一给予解决;后来,冯谖终于为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而出了大力。作者用此典目的是说:当时冯谖尚有孟尝君赏识,现在还有谁赏识冯谖那样的人吗?我即便愿意出力,又有谁愿做知人善任的孟尝君呢?区区二十二个字,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显现在读者的面前,有的孤寂独酌,有的弹铗而歌,有的破衣弊裘,征尘满目,他们形象、真切、感人地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诉说无门的苦闷。三个典故,二十二个字,换成直白表达的句子便觉索然无味,而这里的用典加大了词的厚度,加大了其自身的容量,加强了作品感人的力量,这是典故以少少胜多多的范例。
在《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一词中,作者先赞了刘邦的的武功:“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然后笔锋一转,感叹道:“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追亡事”,典出《史记》:韩信和萧何畅谈天下事,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奇才,但刘邦不信任韩,韩于是逃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告诉刘邦,就亲自去赶韩信。后来韩信果真在刘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君王得意”,其中良将之功是不可抹杀的。辛弃疾早年举义旗,闯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并斩首之,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才干,但汉有“追亡事”的美谈,眼下却连主动请缨都屡遭冷遇,素有补天之志的辛弃疾,却只能任“西风塞马空肥”,他怎能不情动于衷,“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呢?可见,“追亡事,今不见”几个字,饱含着诗人的期望与梦想以及期望梦想破灭后的慨叹与悲凉。其容量之大,感情蕴藏之深,无可替代。
2.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更见含蓄深沉。
我们在前而已经说过,辛弃疾南归后不仅不得重用,反而无端地遭受挫折,猜忌和打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样他就不能过于真露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常常借用曲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典。“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用李广和汉武帝典,讽刺南宋小朝廷不重用人才、偃武修文的政策。“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孙权和刘裕典,讽刺南宋统治者的懦弱无能。“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南朝宋刘裕典警示南宋统治者韩侂胄,草率用兵的恶果……如果种种,任意驱遣古典,一一用曲笔道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对权臣的蔑视和讽刺,典尽其意而又委婉深沉,却又无不使人觉得恰到好处。
词中用典,还能加大词的深度,使感情的表达更加曲折委婉:不似瀑布奔腾一泻无余,却像曲径能幽,迂回曲折,自有令人荡气回肠之美。如《贺新郎·绿树听鹈鴂》中的串典:“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送被贬桂林的茂嘉十二弟,曲尽柔肠,惜别痛楚之情溢于言表;同调《甚矣吾衰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用唐太宗赞魏征典――不直接自诩,却胜过直接自诩,潇洒多情,不同流俗。同调《把酒长亭说》中:“铸就而今相思错,想当初,费尽人间铁”,用罗绍威典,后悔自己放走陈亮,造成如今相思不已,追悔莫及的错误,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肮脏。“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用谢安典,委婉道出自己不被理解反遭猜忌而又无处诉说的满腹辛酸,读来不由令人扼腕叹息。
以上种种无不证明,正是因为辛弃疾工于用典,精于用典,才使他的词谈气魄时更恢宠,抒愤懑时更强烈,寄衷情时更深沉,表心曲时更动情;所到之处,无不十倍百倍地增添了辛词的艺术魅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再看辛词用典之弊。
当然,曲高而和寡,过多地用事用典,有时难免造成晦涩难懂的结果,或者读者不能理解词中的深意反而违背了作者的初衷,这不能不是辛词的一个遗憾;辛弃疾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一经他人指出,立即倾心修改“日数十次,累月犹未竟”《岳柯·桯史》。
其次,刻意用典,难免曲其本意;一味堆砌,读来令人生厌,也少不了写出一些境界不高的游戏之作,如《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两首,和《六幺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麟》等均属此等作品。
但是,瑕不掩瑜,辛词中的典典多数是好的,众多的精妙典故,点缀了辛词,也更衬托了辛词,它使辛词更加委婉深沉、含蓄凝重,给人以反复回味、咀嚼不已的余地,从而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作为辛词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色,的确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记:
这还是以前写的一篇文章,近日检点旧作,觉得它似乎还有一点点可观性,遂不揣鄙陋,重新整理修改并将其在博上发表,主要还是敝帚自珍的意思吧。如果它于博友还有一点点阅读和欣赏的价值,那么它的生命便藉着博友的赏睐而得以延续了。舞花风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