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简识繁才是汉字的最好出路]

(2009-04-12 03:48:49)
标签:

手机博客

杂谈

汉字简繁

思考

最近有注意到各大新闻媒体报道汉字要再次修改的新闻,刚刚在新浪网博客中也看到了两位王先生讨论汉字该不该废除简体字的文章。一方是支持汉字继续使用简体字,而且就保持现状不用再作精简;一方则直接建议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汉字。两位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折中取其精:“用简识繁”。因为任何一个极端的处理方式都将是汉字的历史倒退。
本人在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公司的电脑都全部使用的是繁体字,但我们平时在书写的过程中,仍使用的是简体字。在汉字的简繁上我一直有着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认识,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个人对汉字简繁去留问题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汉字简化书写是汉字的一大进步!说句实话,中国的汉字实在是太复杂了。特别是在对自己国民的教育普及上,简体的汉字使得教学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学生在学习识别与写作的时候也减轻了很多的压力,也节约了很多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一个事情如果性质是一样的,有简单的方式那为什么不去使用呢?明明一个字写上三五画就能把意思表达出来,那为什么偏偏要去写上十几画来表达这个意思呢?
其次,简化汉字其实并不是说在五六十年代文字改革以后才开始有的,其实在民间有早就有着很多种简化的汉字,只不过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字改革中作以整体的规范与改进后开始正式施行罢了。而且那个时代没有电脑,人工书写可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汉字的简化无疑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我们的目光还要放远一点,并不是说汉字只是我们中国人学习认识就可以了,汉字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文字记录方式,不光属于中国人,应该属于全人类。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国外学习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汉字也走向世界将是大势所趋。但当一个外国人学习中国字的时候,如果笔画太多太复杂,将会大大的降低汉字的学习效率,也将会大大的影响到汉字走向世界的步伐。本来简体汉字在老外看来就已经很复杂了,但如果废除简体字改回繁体,那岂不是让老外更摸不着头脑?!
再有,简体汉字在中国大陆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现在大陆的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汉字基本上都是简体的,比如书本,路牌,机器设备等等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有文字标识的东西,这些基本上都是简体字了。国民大脑中已经习惯的简体字记忆不好改不说,就单说那些路牌,如果改回繁体字那岂不是都要重新更换全国所有的路牌,那将是一个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有改那些的费用还不如多修几条高速公路,多帮助一下灾区的灾后重建。
还有,繁体字电脑输入不如简体字快。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电脑打字越来越普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打字的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效率,进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整体效率。我自己在台资企业工作,平时工作中都是打繁体字的,对台湾的电脑打字输入法的速度真的不敢恭维,那是相当的慢。说句实话,连我们的智能ABC都比不过,更别提跟我们的五笔输入法来比了。五笔打字的发明曾被称为是汉字走向电脑的一大革命性的胜利,是在信息化时代保持汉字优越性的一大胜利,但如果取消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了,那这种优势还会存在吗?
而且,现在除了中国大陆外,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使用的汉字也都是简体汉字,简体汉字已经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所接受,相信将来简体汉字的使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所以我觉得,取消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将会是汉字发展的历史倒退!
当然,话讲回来,我们使用简体字后并不是说繁体字我们就可以放弃了。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的是简体字,但繁体字我们不仅要保留,而且还要认识。中国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流传至今,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及全世界的一大文化财富。通过象形文字,我们可以形象的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魅力,而这些是那些拼音文字绝对感受不到的。而繁体字在象形表意上面的确要比简体字丰富的多,所以我们还得珍惜保存并传承我们的繁体字,而且普及程度要够!
另外,有很多流传下来的宝贵历史文献资料也都是繁体字记录的,通过认识繁体字可以让我们的国民更加的容易学习与理解我们的古文化,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喜欢尊重与敬仰我们前辈的丰富文化思想,并提高我们的民族的自豪感,同时还保持了汉字的独特魅力与传统!
所以我认为,汉字的最好出路是用简识繁,这样就可以兼顾到汉字所有的优点,其实鱼和熊掌有时候是可以兼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