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0后诗系”将陆续出版发行

(2011-10-28 21:24:13)
标签:

白话诗

汉诗

汉语

经典

口水

口语

诗歌

诗人

诗选

文化

文学

现代诗

现代诗歌

分类: 诗歌征稿信息

据阳光出版社透露,由该社编辑谢瑞策划、诗人兼诗评家臧棣担任主编的《70后·印象诗系》,近期将正式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该诗丛共推出40位全国70后诗群中的实力诗人的40部新诗作品集,系国内首套正式出版的70后诗歌丛书。

据统计,该诗系推出的40位70后诗人,按照出生地涵盖全国18个省(直辖市),按照入选人数多少依次是:四川8人,山东5人,宁夏4人,湖南3人,重庆、安徽、湖北、江苏、辽宁、黑龙江各2人,海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河南、内蒙、甘肃各1人。

 “70后•印象诗系”源起于2011年年初,由阳光出版社责任编辑、诗人谢瑞,与诗人蒋浩等具体组稿、编辑及装帧设计。诗人白鹤林、张尔、江非等也受委托参与了诗丛组稿。

70后诗歌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自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登上诗坛并迅速引发关注以来,经十余年时间的成长与发展,其写作已趋于成熟,得到文学界广泛认可,全国众多文学报刊相继推出了多次70后诗歌专辑、大展等,重点刊发70后诗人作品。

70后诗群形成影响并被认可后,国内出版社还正式出版了《70后诗人诗选》(2001,海风,黄礼孩编)等三本70后诗人诗歌选集,以及相关评论专著。但在《70后•印象诗系》正式出版之前,70后诗人一直未以出版诗丛这种既凸现个体又展示群体面貌的形式出场。

 担任《70后•印象诗系》主编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诗人、诗评家臧棣在诗丛的“出版说明”中,总结并肯定了70后诗歌对于当前中国新诗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他认为:“问题不在于70后诗人写得有多出色。他们中有许多人越写越好,早已走出了前几代诗人的阴影。问题也不在于70后诗人是否找到了有别于前几代诗人的诗歌领域。他们的诗歌疆域将会宽广得令当代诗歌史吃惊的。”

该诗丛的策划者之一、诗人蒋浩介绍,诗丛的出版初衷在于生态的、开放的展示70后一代的诗歌写作状况,它既不搞小圈子化,也不一定追求全面性,但它一定是真实而客观地反映70后诗群目前的写作水平。他说:“这是新诗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关于一代人诗歌精神的集中而民主的生态展示。”北京磨铁出版公司总裁沈浩波认为,这是一代人的大事,他一定要积极支持和参加。而诗丛责任编辑、诗人谢瑞谈到,70后诗人的写作是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水平也必然有差异,因此诗丛的出版不在于推出少数的所谓领军人物,而是着重展示一个群体的基本面貌,从而为中国新诗研究者提供一份最基本的参考资料。

目前,首批10本已印制完毕,将陆续上市。

附:“70后·印象诗系”全目录(以作者姓氏拼音为序):


《银川史记》(阿尔)、《少年诗》(阿翔)、《钟表的成长之歌》(安石榴)、《车行途中》(白鹤林)、《潮汐和风》(柏明文)、《吊水浒》(陈家坪)、《往事书》(广子)、《纸边界》(何武东)、《慈悲的暴力》(黑骆驼)、《黑女诗稿》(黑女)、《玄的弦》(胡赳赳)、《短刀》(胡应鹏)、《热情的马祖卡》(黄礼孩)、《那》(江非)、《溯溪》(康城)、《未焚诗》(李兵)、《艾涧诗草》(李林芳)、《拯救火车》(刘川)、《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刘棉朵)、《虚拟的九十九个夜晚》(刘学军)、《汹涌的广场》(刘泽球)、《我时代》(吕叶)、《纸上的安静》(马累)、《第二季水瓶谷物》(桥)、《文楼村纪事》(沈浩波)、《城市里的斑马》(太阿)、《时代之血和它的冷漠骑手》(陶春)、《南渡江》(王广俊)、《琴歌》(王国平)、《野鼠受难记》(吴铭越)、《北京路纪事》(谢瑞)、《过敏史》(谢湘南)、《日日新》(杨勇)、《姚彬诗选》(姚彬)、《夜光水母》(余小蛮)、《忆故人》(育邦)、《乌有栈》(张尔)、《张值诗选1994-2011》(张值)、《凤凰之逝》(朱巧玲)、《地方志》(邹旭)。  

 

 

编辑:NT  来源:诗生活资讯论坛 谢瑞

本消息由诗生活通讯社发布,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