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第三届中国诗歌节”说三道四

(2011-10-21 20:20:27)
标签:

白话诗

第三届

汉语

经典

理论

评论

诗歌

诗人

文学

厦门

现代诗

中国诗歌节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对“第三届中国诗歌节”说三道四

 

作者:颜非

 

黄静芬的《冷场》说出了些实情,很是难得。看完后,感触颇多,作为一个基于对热爱诗歌的厦门诗人,还是有必要说说这场中国最高规格的诗歌节给我的感受:

 

1.节日盛大,诗人落寞

 

在会议未开始前,还关注着,甚至有过期待。但越到后来,越觉得和厦门诗人没有关系。临近开幕时,觉得没关系倒是件好事:让你们纯粹官方去吧!俺是地道民间诗人,没有瓜葛也好。再后来,有了些改变,想到诗歌节毕竟是在厦门召开,它必定给这城市带来一些诗意的东西。静观其变也好。

 

此次福建诗人参会者屈指可数。像福建诗坛里的老大哥吕德安、汤养宗、曾宏等全没被邀请。节日盛大,诗人落寞。而我“有幸”被邀请作为“嘉宾”,也因为“主场”之便,且被告知协助列出“厦门参会6人名单”,我深感无奈和愤懑,列好名单,向组织方(其实是组委会下的文联单位,他们只能履行职能并没有权利更改)的刘主编提出:只有6人名额,我不参加此诗会!那时还不知道所谓“嘉宾”,只是其中身份之一,最主要的是成为“工作人员”:陪同,接车,介绍厦门情况等。还好名单里没前辈诗人参与,若是此情况,他们定会悔青肠子。后来情况有点改观,组织方刘主编敦厚温良,又苦口婆心教导,又因6个厦门诗人无法全程陪服,便有了其他诗人“轮岗”而上的情况。

 

参会的诗人中有许多是职业诗人和官员诗人以及个把过气20年的老派诗人。而作为厦门名片、诗歌旗手的舒婷,据说没在100人参会名单里,甚感奇怪,一问才知她只作为本地文联出席。中国众多的实力诗人没被邀请是工作的失误。他们或隔鞋瘙痒,隔岸观火,或对此不屑。参会诗人因为会程的安排,不参与的行为导致了自身的落寞。

 

我的看法是:以后若办诗歌节,当多邀请中国实力诗人和当地诗人参与,而不是邀请一些职业诗人、官员诗人,“各省市政府代表团”,虽说组委会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能给当地做方向性工作。但这对诗歌节没有意义,对诗歌也没意义,而且他们要全程5天陪同,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不能容忍的。

 

2.诗歌论坛,还是一言堂

 

当我知道这次诗歌论坛的议题居然是《中华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就觉得很陈旧,很土,一点创新也没有。我同意郑愁予说的:“如今,有评论家大谈文化传承的问题,大谈人道情怀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照我看,实在是浪费时间。”,中国诗歌如今发展到这地步还在谈这个问题,犹如还在谈“新文化运动”。加之,进入“论坛”会场,观众每本人手一册《论坛资料》,里面文章已经都有了,而大多嘉宾都是照本宣科,所以便有了黄静芬提到的“(会)至结束时,会场已空一半”的冷场现象。我所认为的“论坛”不是“一言堂”,不是读论文的讲坛,不是只有主持人串个场就行了,他应该有多方面的设计,如用访谈式,辩论式,发言式,有观点的碰撞,有悬念的空间,有及时发挥的淋漓。这样的论坛才是诗人激情的论坛。而且在会程上安排,居然是同一天两场。可以考虑下,分成两天的论坛会更好。

 

3.诗歌节,是诗歌朗诵节,而非诗人的节日

 

这次诗歌节,最精彩的还是每场诗歌朗诵活动,一个女诗人参加了,说效果很好,其震撼效果让她泪流满面。但这不是诗人的节日。诗歌节为开始之前,我为之定位是“诗歌娱乐群众”,看来没错,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为诗人们做点实事。它是朗诵诗歌节,不是诗人节。诗歌以朗诵会的形式宣传,它考虑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比如大学生朗诵会,军旅诗歌朗诵等。而诗人们仅仅沦为看客。

 

诗歌节的跨度太长,节目议程密度紧凑,是对于与会嘉宾诗人是一种折磨。据我所知第2天开始,大部分诗人陆续没有去参加所谓的朗读会。朗诵会对于他们根本就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这诗会午餐和晚宴是没有酒的。这对一个有酒、有诗的国度,特别是与酒渊源久远的诗人没酒喝的话,真是对诗会的一大讽刺。我就无法想象李白没酒喝的样子,无法想象古代诗人在一起狂欢没酒是怎样的局面。当然主办方可以提出,会议进程紧凑,诗人喝酒会误事等理由。但这不足于不请诗人喝酒呀。在某晚宴,我看着外地诗人好酒表情,于心不忍,便没有考虑主办方的面子就掏钱买了几瓶啤酒给他们解馋,他们竟喜出望外,顿觉心酸。一个半小时的晚宴后,便带着几个外地诗人直接奔向大排档。之前一天,厦门诗人高盖请几个诗友喝酒,闻讯而来的诗人陆续达到20人,一桌下来3千多元。若在晚宴能提供一下酒,不至于,会花那么多钱吧。

 

可能是种种原因,便有些人提前离开厦而去。想想诗人本是自由之人,天天面对朗诵会,他们的腻烦也可以理解。最主要的是没有给他们事干,没有诗人自己的交流和狂欢,没有诗歌作品研讨,没有对诗歌现象的争辩,没有诗歌的碰撞,没有文本的留存,没有本地诗人的参与。它还能算是诗歌节吗?想起厦门民间自发每年一次的诗歌交流会,还觉得更好些。建议诗歌节,改名为朗诵诗歌节。建议参加诗歌节的与会诗人不必要有5-6天的行程,仅2-3天便可。安排的朗诵会还可以继续几天。真正的诗会最好有诗人之间的碰撞,诗歌本身的交流。

 

4.问题和思考

 

诗人黄静芬冷静提出:“晚会只是晚会,对中国诗歌的推进和发展,能起多大深刻作用?”“我没看到我期待的这场中国最高规格的诗歌节,将对中国诗歌的现状如何梳理,对中国诗歌的未来如何推进。”

 

对于诗人的思考,我深感佩服。我浅薄地认为诗歌节以及诗歌朗诵会对中国诗歌的推动没有作用,谈不及什么深刻,文化的发展向来是社会文明进程中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裂变,这表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运动策略以及所产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本,对于诗歌也是这样。所以诗歌的发展,不是靠朗诵出来的,但是,朗诵会能走向群众,对群众的诗歌审美以及朗诵水平有提高作用,是普及和教育他们热爱诗歌最佳方法。诗歌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所以朗诵会是必要的。这次诗歌节能在厦门举办,虽说不能推动中国诗歌发展,也不会对厦门诗歌有任何影响。但它毕竟让市民积极的介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让这城市有了更诗意的生活片段。尽管这个代价高了点,但还是值得的。

 

而如何做到“对中国诗歌的现状如何梳理,对中国诗歌的未来如何推进”,窃以为,一个诗歌节要是能做出1999年的“盘峰论争”这类真正总结性会议,又是另一个诗歌时代的开始,又影响到诗歌历史进程确实是太难了,若要做,当请那些真正的诗人去策划,谋略其宏伟的话题。但愿下届诗歌节,能做到。毕竟10多年过去了。是需要再次重拳出击的时刻了。起来,为诗歌致敬!为此次为诗歌节作出贡献的人致敬!

 

附:第三届中国诗歌节之“冷场”印象

      文:黄静芬

 

     这场耗资上千万的第三届中国诗歌节,让我感叹万分的只有两个字:冷场。重头戏是诗歌论坛,厦大那场,500人座位没坐满,至结束时,会场已空一半(会议嘉宾近200人,加上领导、会务、记者,算算,该坐满多少座位)。论坛上,演讲者规规矩矩念讲稿,丧失吸引听众之演讲激情(在我以为,诗人应该是最具激情的呀),演讲内容缺乏冲击力,让人昏昏欲睡。
    然后,不断听说,某诗人离开厦门回去了,某诗人改签机票了,某诗人去土楼参观了,某诗人喝醉了……然后,不断听说,某诗人觉得活动与自己无关,不过一个会场转到另一个会场,某诗人说,以为将切磋诗艺,带来诗稿,却无用……
    而福建的诗人、厦门的诗人呢?似乎与这场在本土举办的浩大活动毫无瓜葛,几乎成了隔岸观烟火者。隔岸观烟火,能够心不动容吗?自然难以做到。于是,“省里”来的几位代表(据说全省正式代表仅几位,有几位是参加另一场会议后,被邀请留下来参加诗歌节的),不写诗的,露面一两天,就回“省里”了;写诗的,坚持留下来的,我似乎在昨天,看不到几位了。当然,厦门的诗人也不寂寞,有幸被邀请为嘉宾的,其主要“身份”似乎是会务人员:要承担接机、陪同、陪游等等;没成为嘉宾的,“会朋友”便成为东道主应尽义务:将熟悉的诗人朋友请到海边,一群诗人听着涛声,大快朵颐海鲜和美酒,实在也是快乐的事。
    我以为,这届诗歌节最精彩的,是连续上演的16场精彩晚会。自然,场场晚会精彩绝伦。然而,晚会只是晚会,对中国诗歌的推进和发展,能起多大深刻作用?与会著名诗人马不停蹄穿梭于各场晚会,聆听著名或非著名演员对诗歌娱乐化的解读,能有多大深刻感悟?
    诗歌节前,我在微博上说:拿到《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活动日常安排》,拿到报社的报道方案,不禁感叹:15日至20日这6天,海滨小城,将行走多少重量级诗人?鹭岛天空,将有诗意几许?诗歌在如今,到底是怎样的精神食粮?一场接一场诗歌诵读晚会,将让平淡日子,增多一点浪漫情怀吗?
    诗歌节第二天,我拿到参会的诗人名单(不是正式名单,是住宿名单)。密密麻麻几页,“职业诗人”、“官员诗人”、“过气诗人”忒多。几位诗人朋友传看后,议论纷纷。北岛说过:“写诗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否则诗人很容易被‘职业’毁了。”面对这份名单,我只有无语。
    我一向以为,为诗歌设节,是一大好事,当热情万分为之鼓与呼。然而,诗歌节举办几天了,我作为这届诗歌节的采访记者之一,以我热爱诗歌之情怀,我没看到我期待的这场中国最高规格的诗歌节,将对中国诗歌的现状如何梳理,对中国诗歌的未来如何推进。这点,是我的失望。   

    这届诗歌节,我的最大收获是,见缝插针采访了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得主雷平阳。

 

 

转自颜非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