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昌成:《专业诗歌人物的囧》

(2010-08-27 23:55:15)
标签:

废话

汉诗

口语

理论

诗歌

诗经

诗人

诗选

突围

文学

现代诗歌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专业诗歌人物的囧

 

作者:黄昌成

 

 

    文章的起源很简单,早几天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突然看见了安徽某个诗歌评论家对我和赵卫峰合编的一本诗歌评论集——《中国诗歌研究》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整体上文章写得不错,我对此也颇为感激。但是文章中有一句话却很是让我困惑,作者把我们两个主编定位为“非专业诗歌人物”。这还真的是我第一次享受到这样的殊荣(估计赵卫峰也是这样吧)。我是说,在我写作的生涯里面,专业与否我还从来没有关注过,事实上这也不是一个一直写作的在场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况且专业或不专业这些玩意是无须标榜的事情,偶尔贴一下金,自我解嘲或讽喻、或自信的意味多些,类似于郭德纲所说的“非著名相声演员”一样。但那个诗歌评论家那样的称谓,则明显有一种居高临下或本位主义的意味了,纵算是我想多了,但这也肯定是一句“专业”人物说的非专业的话,这也一下子自然地把我推到了专业这方墙壁面前。大概我真的是非常不专业的诗歌人物了,因为一推之下我居然看见了专业的不少毛病。
    怎样才算是“专业诗歌人物”呢?按照惯常的理解,一个人要达到诗歌的专业,他必须是诗歌专业毕业的。恕俺孤陋寡闻,从中学报考的情况看,目前中国的大学好像还没有这个专业,这就是说,诗歌还不是属于大学基础学科。那么就退一步说:中文系吧。从这里可以看到,诗歌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专业的。这个解释估计应该合理,有多少写诗者还没上大学就开始写诗了。中文系以后,有人爱上了诗歌,也有人爱上了诗歌评论,然后在研究生硕士博士阶段,他们选择了诗歌研究专业,后来,他们还凭着这一身份,幸运地找到了饭碗,吃诗歌的饭,于是专业诗歌人物就产生了?我不知这个推理和那些自命为“专业诗歌人物”内心所想是否相同,但无疑很多没有在大学深造或没有继续深造而后来写作了诗歌和诗歌评论的人被排除在外了,而这一部分人,无疑占大多数。他们是否认为自己是专业诗歌人物估计是极少想这个的,但被人家指着鼻子说是“非专业诗歌人物”,我不知他们是否会接受,毕竟诗歌这玩意儿已成为了他们生命的功课,潜移默化着他们生命的细节了。这里还遗漏了另一部分更大的人群,不读中文系甚至从来没有读过大学的写诗写评者,按照“专业诗歌人物”的理解规律,他们就更是“非专业诗歌人物”了。难道他们写的不是诗?或者他们不能写诗和写诗评?或者他们不能对诗歌有个人的“专业”的看法?这里顺便说说的,其实这些诗人如果愿意,他们无疑就是民间的一个主流部分,民间中的专业诗歌人物,这个方向或许才是诗歌能够更加“专业”发展的有力保证吧。
    再从细节上深化一下。按照专业诗歌人物的理解规律,专业的诗歌必须是诗歌专业的诗歌,这句绕口令般的话,似乎有点在暗示学院派,这个话题如果要谈的话肯定把问题扩大化了,现今的诗坛格局也会以实际的面目不同意,况且“盘峰论争”事件已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事实上,诗歌如果规范化或统一规格了玩起来就很容易和没多大意思了(那些对语言的趣味感和制造能力强的诗人,很多时候他们选择这样而不那样写或许仅仅是为了确立一种个性风格),某种程度上,这才会真正取消优秀诗歌产生的可能,所以某些诗歌刊物出现的同一面孔事实也就等于阉割了诗歌更多的发言权。我这里似乎还忽略了谈学院派诗歌的特色,早期的学院派就是意象、深度意象、典雅等现代派诗歌的代称,但现在的学院派却有了不少的改观,基本上也可以说是风格不限了。所以说学院派诗歌或专业性的诗歌其实已经是一个伪名词,其说明一个诗人所处的地点比诗歌的实质更多一些。
    对于专业的诗歌评论这个话题,我不知是不是又要把矛头(我其实想用这个词:言论的对角,但又担心太专业了)指向学院或曾经在学院深造而又自以为是的那些专业诗歌人物。这样的话,我看到的问题更多,例如说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学术抄袭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在大学里发生的。为什么抄袭老是在大学内部或大学之间呢?除了浮躁和利益的诱惑,说白了就是这些人太迷恋“专业”(他们怎么不会想到专业也是一个传说嘛)了,最终导致了专业的杯具与幽默(黑色的?)。那么,这些“代代相传”的专业的评论文章(当然包括诗歌评论啦)它的作者是怎样操作的呢?
    一是观点相同、类同,文章引用过多,甚或连篇累牍;他们常常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观点,却极少或从来不会质疑这些观点是否过时、犀利与否,观点也可能工具化或机器化,一样必须翻新和维修。另不少观点隐晦,不少所谓的专业人物在这个问题上总是玩弄某些似是而非的“专业”名词、专业术语,进行所谓的深度分析,这一种暧昧的炫技最终以主观性的分析结束,要么是拔高了客体的作品,要么是把客体作品可自然表现的意图恶意地遮蔽了。二者对诗歌的破坏性不言而喻,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不尊重。与之对应,当对一个诗人的整体作品作现象性的分析时,他们的“天马行空”就完善地有了存在的理由。遗憾的是,在飘忽离奇的文字中,唯独欠缺一个对诗歌写作产生作用的清晰而细致的观点。
    二是评论方式及语言相对呆板如出一辙,这种外部变化如果都没有则说明连衣服也穿不好,明显地缺少传递给阅读上的色彩,“孪生写作”导致了开拓性不够,文章缺乏一种危险性,这种危险恰恰是一些未经检阅的新颖内容的产生;所以此文章与彼文章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篇”也就等同于“代表性”了。
    三是极少在评论中谈到写作上特别是技术上等方面的事情,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是小事情,可能不一定能谈出,毕竟这是在言说诗歌的本身,把诗歌身体切片呈现后又要说出缘由,就像一个人解剖自己,总是艰难重重的;详细地阐释技巧的运用、把技巧的展示细节化,使技巧这种定性的概念分解成可视的片断或片子,甚至拟人可以用拟人手法来表现,比喻可以用比喻来具象化等。这种操作等于把技巧的内在和属性作了一个挖掘,从中基本可看出一个人对写作的理解和文学素养。
    四或者于是他们转而选择谈诗歌的思想性。这就有点暧昧了,思想的指向层面非常复杂,如果打上什么“爱国思家怀人”或者“苦难沉重奋发”等的旗号,这种先决的思想性好像很顺理成章地进入一个高度,并且直接地与“境界”挂钩,我以前就说过:“以境界去论述一首诗歌的高低或者谈论一首诗歌的境界高低是很暧昧,境界是感受到的,而不是张扬出来的,是诗的形态、语言、气势、内涵等呼唤着内心的神秘并与之浑然一体的那种感受,如果我们仅从文字的表面粗浅地给作品排一个座次,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境界确实是‘高’了,但诗不一定是好诗。”所以一首诗如果从这些角度去谈,简言之是可以取消讨论文学水平高低的,这无异于舍本(文本)逐末。他们还常常选择谈诗歌的历史部分,对现在的写作轻视,这种视角惯性间接地暴露了一种观念的隐患,对当下性的态度体现着评论家的敏感和专业操守,回避与其说是蔑视,不如说是畏惧,对现状速度的畏惧;当然还是为了显示“专业”水平吧,但这些东西有时甚至是废话,而且查找资料也不难,建设性欠缺的文字只能沦落为障眼法,某种意义上,这些评论的枝节或许恰恰是在拼命掩饰评论者的底气。但对于从事批评的人而言,哪方面的难度大他们的心中肯定有杆称的。
    五是经验和体验的匮乏。经验当然不是指理论经验,这个他们太多了;也不全是创作经验,很多评论家本身就是诗人和作家,同样搞文学创作。我这里指的经验是这些人还没有将自己的创作经验化解为文字,没有做到一种经验的有效利用,未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评与写的互动,这造成了他们的理论资源基本来自于书本,原创性理论的缺乏控制了理论的舒张度,取消了个人主张、概念等的可能的经典性。另外,诗歌(文学)创作还有一点重要的,对你不喜欢的风格进行关注甚或进入其创作体系里面,借助于这个换位思考和换位创作,借助于这个本位式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增强评论的准确性,我就不说这是货真价实的专业了,但至少能让评论文本产生一种亲和力,使被评的对象切实地感觉到,这是为他的作品说话,你的评论是他作品的一部分或者延伸。
    关于“出身”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学院正宗,还有就是所谓的地位和名气,这二者或二者任何一方坐大了,出身就会变得专业而正宗了。这种市侩观或流行病一直充斥着学界与文坛,因而盲从滋生的一种遮蔽性确实存在着;这个问题说多了让人感觉有酸葡萄心理的嫌疑,我也不想用网络上的那句热门的签名“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来调侃。我只想说一句:对于学术这种讲究实力而非偶像类的事情,它沉默呼唤的是那些真正的内行人,这无疑对应了作者和读者两个审美的层面和层次。是否还可以说,对专业的判别代表了一种审美的素质?!
    那些自命为专业人物的又有否想过,一个高手一生的写作或许就是要摆脱那种专业化的标签,并使专业的理论得以转移和运用,这话的言外之意是专业还必须有一种服务意识,直到服务于人们所不能觉察的无形之中,例如编书这一行为;专业的深度是敢于合理完善地洞穿隐秘,从展示中看到专业的效果,专业从而敞开或开创了它的福祗,这才是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和一种专业的极致,因为它实际上又回到了专业本身;如同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
    一个诗人,他要成为专业的(老觉得这话有些别扭),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有当代意识,其重要的组成则是一个当下语境与反语境问题;当代又是最好的写作风向,即是说必须对所处时代诗歌概况有综合的把握,他不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诗歌创作,但要对每种风格的诗歌抱持宽容的态度。本意上我并不觉得诗人专业化是多么值得称道的事情,狭隘或许往往由专业而生。我认识不少诗人,以为会写诗就掌握了语言的密码,时下写作的繁复性和交叉性,各个文体都难保本质特征,小说、散文在语言上可以写得比诗歌漂亮,而诗歌则可以很小说化。
    一个评论者,他如果能够把被评论对象的方方面面详细分析研究。他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诗歌观点。他能正解或误读都诠释合理而逻辑上又无懈可击。他能够把原创性作为写作的守则和终极追求;与其说原创是经验的表白,不如说原创是经验的出轨,经验的偷袭者,当一种表达的欲念不满足于常规的包围时,原创就等同于它的别称——冒险,但这或许就是写作的魅力和需求;原创又是面向自己的挑战,它让写作回到自我的承担,如果你的写作不是出于作为生存的手段,而是因为生存的乐趣,那么何不把这种乐趣回馈到作品身上。他当然还要有虚构的能力,虚构原本是小说上的事情,但在这里,则是指观点的假设、理论的变异、以及穿透作品盲点的灵活性与爆发力……拥有等等这些,他是名副其实的专业。
    我还想说明一下,我并没有贬低学院的意思,学院肯定是学术发展的重要场所,国外的学院如是。我想指明的是,一味迷恋学院的身份特质或写作教条,而不是在理论这样最能说明评论水平的问题上作真正的“专业性”开拓,这种所谓的专业性人物无疑是一种专业性的混淆,他们在重复中扼杀了专业的未来,他们是对专业的另一种方式的恶搞,他们侮辱了“专业”这个词,最终肯定会让学院蒙羞,肯定是条学术的死胡同。当然,我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那些指出学院抄袭事件的人,大多数也是学院内的人,他们用他们的专业找到了“专业”的致命之伤,他们是学院改良的基因,或者说专业的突围与提升。
    最后顺着学院的这条藤蔓繁衍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有些人之前不在学院工作,但后来进学院工作了,或者之前在学院工作,后来辞职出了学院。那么你说他们前前后后的身份和研究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


                                                  来源:《诗歌杂志》总第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