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养宗:《诗歌写字条》(节选)
(2009-04-21 14:38: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诗歌写字条(节选)/汤养宗 |
【2】 要知道什么是好诗,先得知道什么是坏诗。 【5】 诗歌中的单一的好是极其有限的。而一个好的诗人其文本质地的组成因素必然是高居而复杂的。你能复杂而丰富吗?过不了这一关的诗人,是渺小的,也是单薄的。斑杂是诗歌写到一定时候的总和,它当中的技术其实是诗歌写作中的处理生活的态度及认识世界的思想。精神境界与所使用的手段,是他诗歌中难舍难分的统一体。 【9】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我们正常生活多出的那一小部分。 【11】 是的,每个诗人都具有突围的可能性,,但突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的事,,更不是通过此行为对诗歌企图行方便或者一蹴而就的事。 【14】 诗歌中的粗砺感是诗人对于文字的一种“不管”态度。 【15】 “真正的诗歌是罕见的”——我赞成这样的说法。 【16】 什么是一个诗人的写作尊严?那是长期以来在文字中被自己培养起来的(或者说在文字中一以贯之的)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与责难(哪怕这份良心已显得有些苍凉与孤单)他留在文字中的饱满的说服力,被他征服并化解的文字的技术难度,以及他通过文字所要传达的独立的精神气韵。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艰苦卓绝的写作劳动中争夺来的,也是真正不可侵犯的。
【18】 任何事物在诗歌中都是悬浮的,它不可能独立存在,似乎都可以说是无用的,从取舍角度说可以是这样;而它们又独立服务于整体,甚至一个也不能少。 【21】 写作就是为了打击别人——给别人的阅读造成倾斜,,给其他的许多文字造成无效。一种全新的写作形态感让人感到有人已经霸占了一个地方,这地方,过去的人,过去的诗性认识,过去的诗歌均是不曾有过的。你在今天突然做到,他们既惊喜又心痛,“怎么可以是这样的?”但谁一旦说出已为时太晚,因为你已经确立,而后所有同样这么写的人都是跟屁虫。 【22】 事象排列不是单一化的,无序的,,而是逻辑化的,并且要完成深度的意蕴并合引发事象的幻化性。非逻辑化是一种更大的规范化,一种多维的整合,因此它也是一种逻辑。
【23】 有许多极具才华的诗篇也属于激情之作或即兴之作,我是说散裂的想象力也极容易旋转成一种速度,只要这个诗人具备有这种写作惯性。这并非难事,许多诗人包括我也已经早有体验了。而这种速度常常是无效的,它速度太快,无法光顾与融合宽大的意味,令文字急促而紧张,使写作者无暇从容地去缝合左右而出现漏洞,造成文体的整体零乱。 而才华远不是也不等于最后的文本。文本是一个人在写作长度里学习到的更宽广的呼吸。是才华以外对写作方法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统一。这种自由而宽广的统一,往往让才子们最后只差“一口气”,才子们不服气,认为这很容易做到:“下一首等着吧!”那就等着吧。 【25】 语言的态度即文学的态度,更是生活的态度。什么样的语言,给出什么样的诗歌,语言使同一个世界面目全非,而诗意总是太慢。在现代,诗意方面我们甚至没有胜出古代人多少,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一直都在重复他们,而我们因为语言,我们又是新的,我们必定又会说出全新的。
语言中担承下来的准确或者已经消解下来的准确是一个诗人相当重要的力量。 【32】 在茫茫的宇宙下,这一刻,当我写下这行诗歌的时候,我感到这是多么不可理喻的事。一个诗人他突然想到自己要对世界说点什么,他想说的与整个世界的秩序是纷繁多维中不讲方向,没有援助,甚至没有依据不可证实的一段话。 【33】 我在一个动物世界的电视片里,看到了有许多不同动物组成的同一种故事,它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演绎了相似的事体;它们之间的传达是和谐又弯曲的,又以各自不同的色彩达成众声喧哗的同一属性。那里的时间是集体的,它们并没有因事实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个体而把什么错开,它们,共享并归纳了一个道理。 【34】 现在我想反过来了,我想强调对文字的基本训练,一个书写者必须的不能跳过的过程。 【35】 如果你真正信赖文字,深信文字的排斥性, 【36】 何谓诗歌文字中的“天然不作”?这个问题是许多人的错觉。好的诗人留在技术上的刻意及留在文字表面的不退让,是一切好诗人能成为好诗人的基本条件,也是作为他们对待诗歌文字的基本态度与精神。没有什么是“天然不作”的,大自然中的奇山怪石也被空气中更神秘的手天天雕凿着。在一个真正懂技术的诗人眼里,所谓的“天然无痕”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有他们留在字行间或隐或现的心计与“小脚”,要知道好诗歌到处是“刀光剑影”啊。“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里的有与没有,其实是个标准问题,也是只有行家才够得着的眼光问题,不是没有触及诗歌实质性的表象问题,它是有条件的,一个是已经“够着了”,另一个则是具体诗歌中的“不具条件”或纯粹的“无从谈起”。 【37】 诗歌中的“代”是一种小利益,许多人宁愿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乐此不疲,而不想也不敢面向更大的时空把自己的声音独立出来。写作的本质不是相互取暖也非同志式的彼此抚摸,而是寻找那份属于构成个人孤独精神的说话方式。一份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寒冷”!代与人之间尽管有许多相同的东西,但写作又最终是“我”要一个人在自己的时间里说话。 【40】 真正的非逻辑性并不是依靠臆造的情节来完成的,并不是谁有离奇性谁就拥有多义性与复杂性。我眼里的多维诗歌是利用陈述写出陈述不可能的伸延性,用叙述来颠覆与消解叙述的局限性。它有许多主题是在相互纠缠中共同发展的,它们不是单向的依靠情节来推进,而是统治与复合叙述的意识范围,循环地弥合彼此牵制又破碎的事象,使诸般事象完成时空上的逻辑结构。而不是一味地以自己的臆造来取代或覆盖作者的多维意识。 【41】 虚构在诗歌中越来越多起来了,如过江之鲫,一阵风。 【43】 文字中有一个不客气的事实是:凡读来轻松的,都必然是正处于下滑的。 【46】 给这个人无序的生命,再给这个人无序的文字,再给这个人无序的觉悟——这个人突然就有序了。 【48】 有朋友在我贴下说到诗歌中的细节与小说相比孰短孰长的关系。
有人又在说诗歌中技术与文字之间的问题了。我说:技术从来是理解世界与回答世界的思想手段,技术在诗歌中从来是用来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心中有什么样的技术文字中才能打开什么样的世界,怎么说一直就是面对世界的认识态度。世界一直在不同的说的方式中呈现着异样的面貌。取消技术或者打压技术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只好留下单一的神思,相互沿袭的文本,以及越来越拥挤的言说方式,使世界静止在没有叙述方向的黑暗中。只有没技术的人才会说技术是第二位的,并会说我表达了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我有意遮掩了自己的技术。说来多么轻松!这种说法几乎已成为诗歌界许多人的公式,这真是见了鬼!
一首好的诗歌总是它文字内涵中非凡的显现性使我们产生敬畏感。它新呈现的言说架构使我们已有的诗歌认识瓦解,感到诗歌在以往所依赖的形式中又有了递进,也因为这种递进更加可靠,并有了更值得信服的精神控制地位。我们有了这种踏实感,相信一种美终于可以找到其相依托的形式,一切面貌模糊的言说愿望都可能被精确确立,诗歌中永远新鲜的意义又会被找到并传播。我们感谢写出这篇诗歌的人,因为他,我们的精神有了依附与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