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汤养宗:《诗歌写字条》(节选)

(2009-04-21 14:38:25)
标签: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诗歌写字条(节选)/汤养宗 

 

 

【2】

要知道什么是好诗,先得知道什么是坏诗。
就象当读到了好诗,再不必谈什么是坏诗。

 

【5】

诗歌中的单一的好是极其有限的。而一个好的诗人其文本质地的组成因素必然是高居而复杂的。你能复杂而丰富吗?过不了这一关的诗人,是渺小的,也是单薄的。斑杂是诗歌写到一定时候的总和,它当中的技术其实是诗歌写作中的处理生活的态度及认识世界的思想。精神境界与所使用的手段,是他诗歌中难舍难分的统一体。
那些手上缺乏深刻复杂诗歌手段又硬说平白简化就是诗歌最高境界的人若不是自己心虚、底气不足,就是不想作艰苦探索而想蒙混过关,自欺欺人的人。

 

【9】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我们正常生活多出的那一小部分。

 

【11】

是的,每个诗人都具有突围的可能性,,但突围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的事,,更不是通过此行为对诗歌企图行方便或者一蹴而就的事。
诗歌中的变,更多的来自对诗歌的深刻的辨认,其中有方向感,写作积累,写作个性的认知与可靠性,诗歌方法论的成熟等。其中,清醒的诗歌方向感在统领着这一切,并通过写作中可靠的力才能达成。它不是轻巧的,更不是找窍门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循序渐进的,甚至左右摇摆,来回走动的。
审察了二三十年来新诗所走过的历史,我见过太多的人一出来就摆出要颠覆历史传统的架势,其中有的也热闹过一阵子,但后来一阵子之后就不见了。热闹的诗歌在全体诗人手上并没有被谁改变了什么。
永远要变,但不轻易言变,更不要相信一时的新鲜就能让诗歌江山易主。诗歌自有它深在的面貌被时间深深认可并紧紧看住。我更信赖那些一直处在深在写作中的探索者,正是他们艰苦卓绝的写作及严肃深入的态度,给我们的汉诗写作带来了些许的同时也是可靠的拐弯。

 

【14】

诗歌中的粗砺感是诗人对于文字的一种“不管”态度。
经历过文字中细腻活式或者已经高过细腻雕琢的人才有这种本事。他已经审视过文字所能形成的种种的有用与没用,,更看中胸中的气象这一头,,达于“象”而略于“言”, 服从“气”而放弃“做”。有点大丈夫脾气,,说过便算数,,不跟你婆婆妈妈,,一路壮行。
粗砺的文字所放弃的东西写作者是知道的,那当中有致巧,有纹理,有花套,也有自作多情,他知道这些在文字中都是属于“小东西”,他也一定经历过这些东西,他认为这些已经不够,要求得到更大的美,那便是拥有书写中的省略与放下。大象在胸的他开始对叙述走走停停,指指点点,一切漠不关心一切无所谓地说话,不着边际又统在其中。更细的刀法已为他不齿,他自由,样拙,手上有而不言,神形两忘又一致,并且心雄四方,霸气十足。

 

【15】

“真正的诗歌是罕见的”——我赞成这样的说法。
天意总是高难问,它安排在文字中的神性的降临,它对诗人置身于世界中所能体现的敏感性的拷问,诗人运用于这首诗歌中的文字呼吸感及建筑形式感的把握,都得做得恰如其分。最后,还要在整首诗歌的形神之间把属于诗歌的那一切充填得有足够的密度与硬度。当他完成了这一切,他才会让人感到这首诗歌真正是不可更多的,也是不可更少的。

 

【16】

什么是一个诗人的写作尊严?那是长期以来在文字中被自己培养起来的(或者说在文字中一以贯之的)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与责难(哪怕这份良心已显得有些苍凉与孤单)他留在文字中的饱满的说服力,被他征服并化解的文字的技术难度,以及他通过文字所要传达的独立的精神气韵。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艰苦卓绝的写作劳动中争夺来的,也是真正不可侵犯的。


 

【18】

任何事物在诗歌中都是悬浮的,它不可能独立存在,似乎都可以说是无用的,从取舍角度说可以是这样;而它们又独立服务于整体,甚至一个也不能少。
在诗人的写作策略中,它们确实是这样,每一个意象,比钉子钉在木板上还要牢固。

 

【21】

写作就是为了打击别人——给别人的阅读造成倾斜,,给其他的许多文字造成无效。一种全新的写作形态感让人感到有人已经霸占了一个地方,这地方,过去的人,过去的诗性认识,过去的诗歌均是不曾有过的。你在今天突然做到,他们既惊喜又心痛,“怎么可以是这样的?”但谁一旦说出已为时太晚,因为你已经确立,而后所有同样这么写的人都是跟屁虫。
而写作又极少能做到打击别人。那是偶尔的极少的甚至是神授般才有的,那是写作中多少回相互摆动,写作方向多少回来回瞄准的结果。往往是今天有明天又没有了,它的出现来自长期积累的水到渠成,也有偶然的神性秘授般的降临。而平时都有好的作品,但它们又都属于惯性的与平滑的。
在我长期的写作劳动中,我也少有的遇到过几次。
我多想不断能给人造成打击,但这只能是放在内心想想而已。

 

【22】

事象排列不是单一化的,无序的,,而是逻辑化的,并且要完成深度的意蕴并合引发事象的幻化性。非逻辑化是一种更大的规范化,一种多维的整合,因此它也是一种逻辑。
我主张逻辑化,正是在提倡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所说的“大开,大裂,大合”的口号正是为应和诗歌中的非理性,但非理性并非是一头脱缰之马,无法可度。大开中有宽大维度,大裂中有左右维系,大合中有整体维护。
它相应于“法无法”这个理念,促使爆裂的非理性运转在更大的理念中,以此平衡与看住失控的诗歌。
多维诗歌的基础大体建立与此。


 

【23】

有许多极具才华的诗篇也属于激情之作或即兴之作,我是说散裂的想象力也极容易旋转成一种速度,只要这个诗人具备有这种写作惯性。这并非难事,许多诗人包括我也已经早有体验了。而这种速度常常是无效的,它速度太快,无法光顾与融合宽大的意味,令文字急促而紧张,使写作者无暇从容地去缝合左右而出现漏洞,造成文体的整体零乱。

而才华远不是也不等于最后的文本。文本是一个人在写作长度里学习到的更宽广的呼吸。是才华以外对写作方法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统一。这种自由而宽广的统一,往往让才子们最后只差“一口气”,才子们不服气,认为这很容易做到:“下一首等着吧!”那就等着吧。

 

【25】

语言的态度即文学的态度,更是生活的态度。什么样的语言,给出什么样的诗歌,语言使同一个世界面目全非,而诗意总是太慢。在现代,诗意方面我们甚至没有胜出古代人多少,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一直都在重复他们,而我们因为语言,我们又是新的,我们必定又会说出全新的。
语言决定于思维方式,没有新的思维,还有什么新的诗歌,以及新的诗意。思维在诗歌里就是态度,态度让一个诗人是,或者什么也不是。思维态度让一个年轻人早早就衰老了,而另一个老人依然处在先锋的前沿。这是谁都不能勉强的事,自以为是肯定无效。


【27】

语言中担承下来的准确或者已经消解下来的准确是一个诗人相当重要的力量。
许多诗人都有发散的力,扭曲的力,天马行空的力,但必须要回答是否做到了准确。于是,在准确面前,上述的力甚至都是不重要的,他们如果做不到准确,这些力可以说什么也不是。
准确是一种综合素质,是诗人对形形色色的诗歌之力的总和。
无论诗歌中诗人施用的是什么神功,最终必须要有落实,最终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并“码住它”。

 

【32】

在茫茫的宇宙下,这一刻,当我写下这行诗歌的时候,我感到这是多么不可理喻的事。一个诗人他突然想到自己要对世界说点什么,他想说的与整个世界的秩序是纷繁多维中不讲方向,没有援助,甚至没有依据不可证实的一段话。
这一刻我一定在你们的时间以外,我也不在自己的时间中,而更象是时间中另外的一个谁,闯进我的大脑逼迫着我这样去做,它也是谁的一种经历吗?只写下或只完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文字,迷宫中的一部分,象仍还在谁的圈套中。然后他停下,又重新回到世界与集体的时间中,这是一种超时间吗?一种真正意义中的孤独与迷茫。

 

【33】

我在一个动物世界的电视片里,看到了有许多不同动物组成的同一种故事,它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演绎了相似的事体;它们之间的传达是和谐又弯曲的,又以各自不同的色彩达成众声喧哗的同一属性。那里的时间是集体的,它们并没有因事实上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个体而把什么错开,它们,共享并归纳了一个道理。
    而在诗歌里甚至也在其他文体里,我们则习惯于同一个时间里的同一个故事。我们没有被时间错开的习惯,好象散落在异地的同一只动物的尸骨就不是那只动物的骨头。更不用说众多不同的尸头同样可以组成一只完美的兽类骨胳。那种异质共生的法则是我们不习惯的法则。
    我们应该拥有多元并立的时间,它不是线性的或者横向的,而是一种来往无序又符合圆形性质的时间,甚至是奇形怪状的时间。在一个圆形的任何一个点上,它是秦代的,也是宋代的,也是现代的与眼前的。散裂而统一。在这种时间里,我们不是唯一的主角,我们与万物同在,对它们虽生死不明,但能与它们同舞,忘记了时空的界限,相互拥有新鲜的血液,并相互占用着同一种意义上的时间现场。一种更符合于真实世界的第一现场。

 

【34】

现在我想反过来了,我想强调对文字的基本训练,一个书写者必须的不能跳过的过程。
 类似于达芬奇对画鸡蛋的提倡,那种默默无闻的前期准备,一个樵夫上山前把刀磨利,一个花旦把腔练好。他们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现在是看图时代,快餐时代,信息时代,一个写手往往只通过某个信息就可以轻易获得人们的认可,他们几乎是跳上去的,他们获得成功的路径实在太短太容易了。“容易”使一些人产生轻狂与轻信,以为干番活不需要停停歇歇,不需要填点“点心”撑足肚子后再长气力接着干,不相信一件活存在着“慢”的好,不相信跳起还要落下。
我看到太多的著名写手的虚乏,文字是初级水平的,声名却大得不得了。他们都得回过头来,重新弄清楚什么是文字的有与无,什么是文字中的小脚,它的走动与不走动,它对谁是真正听话的,冷着脸也心服口服的。
 文字是我们一生的敌人,又是我们一生的依靠。

 

【35】

如果你真正信赖文字,深信文字的排斥性,
你便知道写作是无法浑水摸鱼的。
文本不可靠,你想通过诗歌外部的力量来造势,折腾也没用。 

 

【36】

何谓诗歌文字中的“天然不作”?这个问题是许多人的错觉。好的诗人留在技术上的刻意及留在文字表面的不退让,是一切好诗人能成为好诗人的基本条件,也是作为他们对待诗歌文字的基本态度与精神。没有什么是“天然不作”的,大自然中的奇山怪石也被空气中更神秘的手天天雕凿着。在一个真正懂技术的诗人眼里,所谓的“天然无痕”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有他们留在字行间或隐或现的心计与“小脚”,要知道好诗歌到处是“刀光剑影”啊。“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里的有与没有,其实是个标准问题,也是只有行家才够得着的眼光问题,不是没有触及诗歌实质性的表象问题,它是有条件的,一个是已经“够着了”,另一个则是具体诗歌中的“不具条件”或纯粹的“无从谈起”。

 

【37】

诗歌中的“代”是一种小利益,许多人宁愿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乐此不疲,而不想也不敢面向更大的时空把自己的声音独立出来。写作的本质不是相互取暖也非同志式的彼此抚摸,而是寻找那份属于构成个人孤独精神的说话方式。一份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寒冷”!代与人之间尽管有许多相同的东西,但写作又最终是“我”要一个人在自己的时间里说话。
“代”是许多人从诗歌以外出于种种利益或方便制造出来的,或是出于评论家们对整理诗歌纲目的方便,或是一些诗人借此营造自己诗歌名份上的地盘。而每个诗人的个人诗歌档案则需要由一首首具体的货真价实的篇章来完成。在我们这个时代,名份上“有代无章”的诗人实在是太多了。
我没有“代”,我也不屑于谁给我“代”。

 

【40】

真正的非逻辑性并不是依靠臆造的情节来完成的,并不是谁有离奇性谁就拥有多义性与复杂性。我眼里的多维诗歌是利用陈述写出陈述不可能的伸延性,用叙述来颠覆与消解叙述的局限性。它有许多主题是在相互纠缠中共同发展的,它们不是单向的依靠情节来推进,而是统治与复合叙述的意识范围,循环地弥合彼此牵制又破碎的事象,使诸般事象完成时空上的逻辑结构。而不是一味地以自己的臆造来取代或覆盖作者的多维意识。

 

【41】

虚构在诗歌中越来越多起来了,如过江之鲫,一阵风。
如果虚构在诗歌中仅仅是虚构,仅仅是文字表面偶然性的臆造,那不如去读小说;而小说有更大的范围与时间来解决诗歌那样紧张的语境结构关系与逻辑推进关系。
虚构如果没有服从于更大的复合型写作意识范围,没有在叙述中自我消解好叙述的局限性,那它只能停留于事件或者情节的浅表地带,它仍然是单一性的文字,并与简单的口语诗歌并没有什么两样。
原因是它依然没有触动世界深在繁复的不可规约性,而只依靠梦幻般的偶然性与呓语性记录了一个人的想象力,并没有表现出对事物与文字之间相互制约与纠缠的多维理解,从而无法颠覆叙述中根本的文字与事象之间的失控关系与变形问题。同时,世界的复杂存在也并没有在这种诗歌中通过文字的多重约定而呈现出虚与实,现实与幻象的和解,从而构成语境的相互独立又彼此打通的逻辑互为关系。
它依然是传统范畴里的线性叙述。
它依然不属于我所说的多维诗歌。

 

【43】

文字中有一个不客气的事实是:凡读来轻松的,都必然是正处于下滑的。

 

【46】

给这个人无序的生命,再给这个人无序的文字,再给这个人无序的觉悟——这个人突然就有序了。
他不断地被动地转着弯,含接,顺听天命,摸出了当中的气脉,他便有了降服天下理念的来去自由的自圆其说。

 

【48】

有朋友在我贴下说到诗歌中的细节与小说相比孰短孰长的关系。
我说:诗歌中的细节严格意义上并非单纯的细节,它仍然是一种抒情与为了抒情。这也是小说家们要对诗人望其项背的。各自的向心力不同导致文字的作用也是两种效果。对体裁而言也许有长短之分,对具体写作的个体只有才华的高下与写作意识的分壤之别。
诗歌中的细节是近年来对诗歌语言空泛无力又只见思想不见“肉体”的一种反动。它在诗歌中的作用也因个体对诗歌的鉴别不同而相差悬殊。在某种层面上说,诗歌中的细节,是为了对“抒情”的节省,而非自作多情地要故意延续什么。


【50】

有人又在说诗歌中技术与文字之间的问题了。我说:技术从来是理解世界与回答世界的思想手段,技术在诗歌中从来是用来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心中有什么样的技术文字中才能打开什么样的世界,怎么说一直就是面对世界的认识态度。世界一直在不同的说的方式中呈现着异样的面貌。取消技术或者打压技术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只好留下单一的神思,相互沿袭的文本,以及越来越拥挤的言说方式,使世界静止在没有叙述方向的黑暗中。只有没技术的人才会说技术是第二位的,并会说我表达了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我有意遮掩了自己的技术。说来多么轻松!这种说法几乎已成为诗歌界许多人的公式,这真是见了鬼!
如果不是一些大师们开拓了诗歌的表达方式,引领着诗歌继续打开的可能,诗歌怎么可能是今天这个样子。至于你技术在文字中的前台与后台关系也只是人们自以为是的借来使用的一个遁词而已,技术与内容只有浑然一体的关系,绝非谁遮掩谁的选择。


【52】

一首好的诗歌总是它文字内涵中非凡的显现性使我们产生敬畏感。它新呈现的言说架构使我们已有的诗歌认识瓦解,感到诗歌在以往所依赖的形式中又有了递进,也因为这种递进更加可靠,并有了更值得信服的精神控制地位。我们有了这种踏实感,相信一种美终于可以找到其相依托的形式,一切面貌模糊的言说愿望都可能被精确确立,诗歌中永远新鲜的意义又会被找到并传播。我们感谢写出这篇诗歌的人,因为他,我们的精神有了依附与保证。

 

转自作者博客:http://tangyz.blogcn.com/diary,24719967.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