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 远:《风格,是风也是格》

(2009-04-19 19:31:43)
标签: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风格这样的词汇,自然不如面包这样的词来得实在、形象、可感可触。某种意义上,风格是费解的,它既无固体的坚实,亦无流体的潋滟波光,它的抽象使它无可置疑地形而上,并且仿佛镶着虚伪的花边——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城市,怎么可能成天殚精竭虑生活在风格之中,倘若是,那也是一种变相的歇斯底里。

按我们的常识,生活是形而下的,正如城市是各种微型图的综合放映室。不论个人生活,还是一个圈子、一块地盘上的群体生活,都以油盐酱醋、嬉笑怒骂为常态,是声色俱全,是吵吵闹闹,是汤汤水水,是本能与文明婚配后的一种有皮有肉的存在。不过事实上,风格正在其中。

风格这个词以貌似装腔作势实则出神入化的气质,穿梭于我们的日常,将日常的碎片缀连,将人们有心或无意调配于生活的全副材料摇匀,然后挥发出它特殊的烟雾。如此说来,我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某种风格之中,或者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培育某种风格。去看看不管什么人的回忆录,去翻翻不管哪个城市的画册或旅游图卷,一切闪烁的、细屑的、流淌的、散乱的细节之下,都有两个隐蔽的字在纠结成形:风格。所以风格不仅是关乎精神气质的抽象标签,它也是一副盘绕的活动的肠道,犹如肌体的循环系统,具有自身的机理与密度,并能将内部的色彩、气味、质地外传出来。

我们谈论或评价一个人,往往用的是指向风格的词汇,优雅、个性、桀骜说的是风格,散淡、闲适或刻薄、浪荡说的也是风格。《巴黎:一席浮动的盛宴》记录了一批个性张扬如飞、言行五光十色的人,他们是艺术家、是流浪者,是酒精迷,是放纵者,是智慧与风情的酵母与火焰,是将20世纪初的巴黎舞弄得活色生香、值得向往、留恋和铭记的人。而他们个人风格顺畅乃至极端的表达,正因为他们的双脚踩在巴黎这座城市的地盘上。

个人风格的体现与表达,其浓度和纯度无疑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作为都市里的芸芸众生,生活的格调与城市的格调有着挥之不去的共生关系,甚至某种意义上的被决定、决定与相互决定的关系。如果说风格是风,正因为城市有格。而城市的格,物质地说,是以建筑的形式框定的。

我们说欧洲是优雅闲适的,澳洲是舒展辽阔的,美洲是风情浓郁的,具体到城市,比如巴黎的自由浪漫,开普敦的驳杂传奇,上海的现代滋味,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忧郁悲怆,不同的城市气质,都带着不同的建筑格局和建筑气质的烙印,人的心态、情怀更与其每天出入、举目可见的建筑共呼吸。切实地说,现代人就是建筑中的人,建筑不单是文明的外壳,正如它所相关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居住,更是诗意的还是压抑的居住、美好的还是草率的居住等的载体与分水岭。很难想象在一个寸土必争的钢筋水泥森林里镇日奔波的人,会领略到生活缓慢的趣味;也很难想象空间感受长期以电梯及其连接物为主的人,能充分体会到有盐有味的市井的体温。

但事实上,如今我们的建筑,不论大都市还是小城镇,都越来越势不可挡地向着更高、更密、更雷同、更压抑靠拢。表面上华丽四溢,实则是以华丽的虚幌子把我们的生活往罐头盒里挤压,向粗糙和急迫的领域推逼,并且我们还得支付昂贵的费用。我看到而今我们许多城市的许多建筑都在一窝蜂,这样的“风格”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质的提升、回忆的可能并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欣慰?我怀疑。

一句话,建筑是城市气质最直观的体现。建筑上总是急烘烘地一拥而上,总在形式内容上近亲繁殖,总是以急功近利的态度与方式修筑些速朽的东西,要说这样的“风格”,那就是不断自我推翻、马不停蹄与急急慌慌,是让人感到永无着落和沮丧,是无“格”之乱“风”,说不好听点,就是打滥仗的“风格”。

我曾在南非的伊丽莎白港住过一段时间,作为东开普省的省会,伊丽莎白港实乃一个与庞然大物般的现代都市格调相去甚远的城市,它崇尚的是舒缓、怡然,是对当代都市硬性指标视而不见的自足与风和日丽。我以“没有野心的城市”为题写过它,落实到建筑上,以我曾住过的Summerestrand区为例,方圆几百里内,最高的建筑只有一幢11层高的公寓楼,只要登上四楼五楼,对其他建筑便可“一览众山小”。即便在市中心,也根本没有高过20层的建筑。道路宽阔,阳光充沛,建筑物亲近地面而且情调各异,没有一座旅馆是另一座的复制品,没有一栋别墅是另一栋的亲戚。关于南非的旅馆,我还写过这么两段话:“在领略周遭环境的趣味意韵方面,它们差不多都有一种直觉般的智能,总能和环境搞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象力也来锦上添花。”“旅店建筑不约而同成为骨架和外形上的自由派,它们是木屋、开普-荷兰式建筑、欧式别墅、石堡,另有看上去像草屋、三角形积木和圆乎乎的蘑菇的。”在那样的城市里,锻炼是日常生活的主题,除此是假日的电影和周末的酒吧,家庭烧烤和外出度假。当然,人口不同,国情不同,我们要解决我们的居住压力,但不管怎样,把房子修得尽可能地有点远见,尽可能地结实和可以承传,总归不是登天难事。

成都也是个闲适的人性化的都市,我说过,这里是不易让人产生“刀架在脖子上的紧迫感”的地方,所以我是真心希望成都的建筑能体现我们这份传统的珍贵的从容与安适,让我们所拥有的居住的建筑会讲故事、会散发情趣、会历久生香、会跟我们记忆里的美与爱血肉相连。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艺术批评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