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 吾:《诗歌写作的局部主义》

(2009-04-09 13:40:23)
标签:

文化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诗歌写作的局部主义 

阿 吾

    一、
    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国家文字委员会制订的一个狗屁规定,要求出现数目字的地方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原因很简单,我看“一”和“1”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只要不犯法,我喜欢忠实于我的感觉。
    我知道,“一”和“1”、“二”和“2”、“三”和“3”,理论上代表的意义都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一”和“1”给我的感受并不同,不像数量那么绝对或简单,正是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影响着我心灵的律动。
    这是我为什么选汉字而不选阿拉伯字的理由。我想,这已经跟局部主义扯上关系。

    二、
   多数时候,我相信常识,我相信整体大于局部。
  如果就长度而论、宽度而论、高度而论、面积而论、体积而论、质量而论、重量而论,一个局部所在的整体确实长于、宽于、高于、大于、重于局部。
  但是,如果就对人的吸引、对人的触动、对人的安慰、对人的亲密,一句话,如果就对人的价值而言,局部常常又大于、重要于它所在的整体。
  我常常相信局部大于整体,我常常相信局部比整体重要。
  淘金是一个在整体中获取局部的过程。淘金的过程千百年来都在证明局部比整体重要。

    三、
  有时候,我怀疑是否存在整体。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句话人们一说再说。可是我至今心存疑问:森林在哪里呢?我真的只看见了树木啊!在新西兰一个以地热闻名的旅游胜地,人们看完地热奇观,再去山脚的树林中远足,最后来到湖边把身体浸泡在充满硫磺味的温泉中。我曾经多次重复这个过程,泡在温泉里,回想起刚刚过去的远足,一棵棵高大、粗壮、笔直的红松树浮现眼前。是的,我路过、看见了难以计数的树木,如此而已。
  如果说森林就是很多的树木,谁会不见森林呢?如果说森林是多到数也数不清的树木,或者说具有某些超出具体树木的特质,除了上帝,谁又见过森林呢?
  整体常常是一些空洞的概念。

    四、
    人谈论整体,上帝很可能会发笑。
  人不要轻言整体。
  只有全能的上帝是整体,只有上帝能够掌握整体。一个人看见的、听见的、闻着的、尝着的、摸着的、感受的都只是某种局部。人只是局部,人不可能掌握整体。
  世界是一个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整体只有一个,它在全能的上帝的掌握之中。
  我们人看见水,一碗水、一池水、来无影去无踪的一长条水、漫无边际的一大块水,它们都只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或局部、湖泊的组成部分或局部、河流的组成部分或局部、海洋的组成部分或局部。而所有这些水,无论湖泊、河流、海洋的水,又只是另一个局部的局部。比如自然的局部、人的局部、历史的局部。而历史无非是人类的局部,人类无非是生物界的局部,而自然无非是地球的局部。对于人来说,地球已经十分辽阔,而地球无非是太阳系的局部,而太阳系无非是银河系的局部,而银河系无非是我们人类永远不知道最终数目的若干个“银河系”的局部。这一切,都只是上帝创造物的局部。
  我们平常所说的整体,都不是真正的那个整体,而只是相对于一个局部所在的环境。
  
    五、
    我自己的诗歌写作经验告诉我,一首好诗源起于某个局部的引爆,而且在引爆的同时,我还看见了那个局部的模糊边界。
    一九八七年三月我写《三个一样的杯子》,那是北京初春的某个夜晚,我从外面回来,准备读书或写作,小书桌上三个瓷质的杯子摆在一起,我拿出一块重庆沱茶泡了一杯浓茶。这时候,我突然感到三个杯子跟我情感的深深关联,过去一两年是它们最多的陪伴我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也看见了即将诞生的一首诗的模糊边界,那就是每个杯子跟我的关系,简单而意味深长。
    一九八七年初秋我写《相声专场》,那是一个下午,我在宿舍听收音机,连续播放着好几则相声,听到介绍餐馆的美味佳肴,我咽了几大口口水,传出听众的掌声,突然得到一个灵感,鼓掌无非是用一只手打另一只手,相声的表演,都是我们本真的生活形态,而这首诗的边界,则是主要的相声形式(双口、单口、群口)。我一挥而就,任收音机继续表演。
    从局部细节的生命震撼开始的诗歌写作才是真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行为。这种有局部引爆的写作既有强烈的愉悦又非常高效率。

    六、
    我也写过一些从所谓整体出发,也就是主题先行的诗作。回想起来,那样的写作结果都是我的二流作品。
    一九八六年夏天我写的《写写东方》,就是先有整体、后有精彩细节的代表。那个年代,我对自己从小生长的国家充满期待和忧虑,虽有不少这方面的触动和小灵感,但过早上升到理念的层面,没有耐心等候局部的引爆就人为地开动写作“机器”,前后写了三五天,后来到太原、大同开青春诗会又改了三五天,尽管不乏精彩的细节,但是找不出引爆情感、思想的局部,我写得费力而不讨好。
    不靠厚积薄发的“硬撑式”写作,实际上背离了人创造性的机理。一个功底深厚的诗人,“硬撑式”写作也可以写出一些过得去的作品,但比之他宛如“天成”的杰作,毕竟会低好几个层次。
 
    七、
    从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来看,局部引爆的诗歌写作才是原创性的。这种原创性要基于两个过程:第一个是经验积累的过程;第二个是忘记经验的“悬搁”过程。经验积累又包括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两个方面。值得玩味的是“悬搁”,也就是忘记经验,类似于我们讲的逃脱潜移默化。有了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保证一定会发生第三个过程:现象学还原,或者说局部引爆的原创力。
    那些经验积累不够的诗歌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也能感受到局部引爆,但其引暴力不足,诗作表现为平淡无味。那些有足够经验积累,却不经历悬搁和还原的诗歌写作,没有原创的局部引爆,不是生命力的体现,而是经验的表演,诗作短期或许可读,却不耐读。

    八、
    让我们回到不好听的局部主义诗歌写作。    
    局部主义在多数中国人耳朵里或许不中听。中国人是一个强调整体的民族,可悲的是,这个民族却像一盘散沙。为什么会这样?我也说不清楚。会不会是太强调整体而恰得其反的缘故呢?如果我们关注局部,局部有所在的环境,局部与局部之间反而会产生凝聚力。写诗也有类似之处,如果我从所谓的整体出发,一首诗就是认为捏到一起的,顶多给人形不散的感觉,实际上神是散的。相反,如果我从一个局部出发引爆,一个局部会自然生长出另一个局部,一个个局部之间,即使看起来缺少相关性,也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个人写诗,如果不是从局部的强烈感动开始,他就很难拥有活水的源头。曾几何时,我对自己的写作提出一些类似行动准则的要求,比如说,没有局部引爆的诗意体验绝不动手、绝不动笔。
    我们需要从众多空泛的整体中解脱出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上帝的逻辑。对我们人来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如此而已。”“道”是人的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念。意念太多或者太强烈,都是诗意的克星。
    我们要乐于生活在局部之中。局部没有什么不好。我宁愿让上帝看到我的局限,我也不想去做舍近求远的事情。    
    现在,我的每一首诗都有对局部的新发现。

    九、
    这一次局部的思考就到这里。
    在我眼里,“九”不是“9”。

                             2008年8月20至22日于美国得州米德兰

  【选自《开》诗刊创刊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