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举起那只桶(小凡)
(2008-07-05 09:36:24)分类: 《相关评论、诗友互赠诗》 |
让我们举起那只桶
与江先生从未谋面,但于信息网内,对他印象很深。一则他回帖十分迅速,应该算得上“沙发”坐得比较多的版主吧。二则他很成熟,分析文章,处理论坛事务,很是老道。昨日张弓写的关于江先生的文字里,提到他有一篇叫《难忘乡下那只桶》的文章获得市里某次征文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为张弓)。“难忘乡下那只桶”,这个题目深深的吸引了我,平平淡淡的几个字中掩盖着作者略显疼痛的神经,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幸好,今早打开论坛,江先生的这篇文章已经贴了上来。也许他知道,如果不贴上来,象我这等有“偷窥僻”的人是吃不好饭,睡不着觉的。
我是一个不懂文学的人,散文更是一窍不通。早些年虽买过一本余光中的历史散文,然仅读一遍便尘封箱底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行走散文,知识分子气息太浓,吾辈也只得高高挂起。在教学过程中,虽接触过毕淑敏、舒婷等大家有关于生命感悟的散文,也很喜欢,却只读得只言片语,没有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挖掘。散文读得少,所以懂得就不多,以至于江先生的这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分类。既然是讲一个故事,就叫它叙事散文吧,这样应该不会错,也不会惹来批斗.
文章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水桶”为线索,讲述了江先生在乡镇税务所担任领导时的一个执法故事。作者在由“砸水桶”到“忆水桶”,再到“送水桶”的故事发展顺序上,牢牢把自己立身于民间立场,又以民间的弱势群体为表述对象,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故事虽简单,但却足可见作者创作功底的深厚,表现如下:
作者推进故事发展的文字能力强。在创作当中,文字永远落后与意识,常常是想得到,却写不到。写出来的,永远没有脑子里的好。江先生推进故事发展的能力在这篇文章当中主要表现在故事叙述的详略得当上。文中叙述的事件,时间跨度大,人物在场相对不集中,要想很好的写出事件发展的承接性与内部的逻辑性,并不容易,而江先生做到了。该重点写,用来突出主题的,他浓墨重彩。如“追黑衣,砸水桶”这个动态场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即真实,又为后文作者内心的自责交代原因;如“忆童年,恋水桶”的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副由文章主题衍生出来的美好画面,这又为后文的“送水桶”埋下伏笔。至于略写,即有存在于某一个详写的细节之内,也有立足于整个文本之上的。前者如作者在推进“黑衣”跑进胡同的情节发展上。后者在文章表现为一句话独立成段,以加强读者对故事发展脉络认识的清晰感。
作者善于用细描的手法定格人物画面。如果说白描象粗线条,起着勾勒“形似“的作用,那么“细描”就是精线条,在勾勒出“神似”。江先生在文中细描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场面化的细节描写,这又有两处。第一处是在开头部分对“黑衣”肖像、外貌、神情等的整体刻画,第二处是对水桶形状、构造、颜色地刻画。另一类是零碎化的细节描写,这一类遍布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作者到卖鱼农民家,向他道歉(隐性的)并宣传税收政策的情节。当买鱼农民与他对话时,“手却不由自主地将那脏兮兮的裤腿卷了又放,放了又卷。”就是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这几个作用:
第一:真实。这个真实即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又是把生活真实地再现给读者。这足可见江先生生活中是个有心人.
第二:充分突出人物性格。通过“追黑衣”这个情节,我想江先生当年应该是一个略有官僚作风又性格火暴的人。对买鱼人的细致刻画,除了暴露出他生活上的苦难,还可以看出他性格上的懦弱,对官本位的服从.
第三:隐含着作者的立场与情感。在表达对卖鱼人的情感态度上,作者没有更多的言语,大部分就隐藏在对他的描写上,因为江先生知道,把读者当傻子的人,自己才是最大的傻子。
无疑,这是一篇好文章。但我还是想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个看法就是语言上,文章第一节我猜想是作者后来修改的或者是干脆加上去的,其语言风格很明显与后文不符,有堆砌词句之闲.
第二个看法就是作者在一个情节的安排上。在去卖鱼人家里拜访之后,作者写到卖鱼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主动的找到自己,要交税。我认为,这个情节的安排有问题。表面上,是对我去买鱼人家这个故事环节的顺承和情感对接,又能显示出买鱼人觉悟的提高,还可以通过看到他“一头木桶,一头石块”的场面顺利过度到“我”送木桶,完结全文。但是,它明显带有王朔的痕迹,试图把一切故事和情感都归结成一个圆,以达到一个整体的美。可我认为,这个美只是创作的美,或应付差事的美,它不是纯文学的美。就类似于我国传统戏剧当中结局的大团圆,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扼杀了读者进一步思索的空间。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点看法,我想江先生应该理解我这个爱之深就恨之切的人,也会原谅我这个吹毛求疵的人。
说了不少,但是我总觉得还没有切入主题。那就是,江先生的这篇小文章,对我们,乃至于对当下社会,有何启示。昨天晚上读到且歌且骚的一首小诗,我想,也许可以引用在这里,题目叫做《要杀就杀农民》:
富人又买保险,又雇保镖
不容易下手,又不容易逃跑
要杀就杀农民,我要让他们统统奔小康
种很多很多良田,备很多很多棉花
我要让他们不是死在粮仓
也得死于稻草
通过这首小诗,我们不难发现,江先生和诗人一样,都是紧紧把草根攥在手里的人,都是以面向民生作为自己的写作倾向。都在表现着就在我们眼前,却已被遮蔽了的世界。不同的是,江先生的文字除了很明显的底层意识外,还有很宏大的生命观,那是原始的,没有被任何文明污染的情感。以上所说的,我认为比较隐性,是作者无意识的流露。就作者的身份来说,我认为他的主要目的,在于社会学上。希望创建一个合理行政,适度行政的机制。而这,对身在执行机关的公务员来说,在当下政府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之下,尤其重要,也格外珍贵。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获一等奖的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169d3010099tr.html
且歌备注:呵,刚看到这篇博文,有提到俺的诗歌,故转了一下。不过,诗歌错别字甚多,特把原诗也附一下:
《要杀就杀农民》
富人又买保险,又雇保镖
不容易下手,又不容易逃脱
要杀就杀农民,我要让他们统统奔小康
种很多很多良田,备很多很多棉袄
我要让他们不是死在粮仓
也得死于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