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相关评论、诗友互赠诗》 |
一些闪光的碎片
——我的学诗笔记
1
榕树下有个诗歌社团,叫“平民诗社”。主张“诗歌的平民化”。以“写读者喜欢的诗歌,作读者喜欢的诗人。欢迎百家争鸣,争取和谐发展”为社团宗旨,以“好诗应具备自然,轻灵,小巧,新奇,有趣味,好读易懂这些特点,诗歌是来自瞬间的思想火花,哪怕通过雕塑,也要以不留痕迹为妙”为发稿标准。旗下凝聚了一批相当有实力的诗歌写手,有些诗人已经走出了网络,在全国诗坛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平民诗社社长且歌且骚,原名李建明,福建人,现居贵阳,他介绍自己是:“从文、经商”。刚开始看到,有些奇怪,因为印象中商人应该大多是“无商不奸”的,满身的铜臭之气,很难想象会和诗歌联系到一起。幸好且歌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问我:‘你经商又写诗,会不会得精神分裂症?’我觉得这个问法很可笑。难道写诗跟经商有必然的矛盾吗?古往今来写诗的高官不少,写诗的儒商更是何其之多,岂在乎多我一个呢?我认为写诗的人应该走进诗歌,但是更应该走出诗歌。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诗歌是诗歌,要贯穿,更要有明确的分离,如果混为一谈,就不好了。”(《平民诗话六》)看来和我一样先入为主的人还不少。
我是先读到且歌且骚的诗歌,后知道平民诗社的。榕树下的“一流涧水”社团是我的大本营,几乎每天泡在那里,发文、编文、读文、写评,很少去其他社团。读的且歌的第一首诗是:《只恨从前年少不解风流》:
表面是要“杀死”农民,其实内心却是在为农民抱不平。只要细读,是不难理解诗人的意旨的。但这首诗在榕树下发表时,曾引来骂声一片,那是大家还不了解且歌的为人。再比如这首《病了》:“我病了 / 要动手术 / 需要八千块钱 / 但我现在只有存款五千 / 她说。一个妓女 / 没有朋友,没有亲人 / 向谁求救 / 都不会有回音。” 且歌之所以写这首诗是因为他出差时结识了一位坐台小姐,她告诉且歌她老家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乡村,出来坐台是为了家乡种田的母亲以及正在上中学的弟弟,她们三人一直相依为命。而她又得了疾病,需要一大笔钱动手术。后来她发短信给且歌:“哥哥,我要动手术了,还差好几千呢,你借我3000块钱好吗?我以后会还给你的。”可是且歌说他当时贷了一大笔款做生意,自己也为还债的事发愁,所以始终没有借钱给她。且歌谈到这个时,说“说实在的,我当时对她的说法也很是怀疑,可见我也并不见得就有多高善多纯洁。”就这事,作为普通人都会有所怀疑的,但且歌能说出来,这足以显示其人格上高尚之处。
由且歌撰写的大型诗话作品《平民诗话》(共分上、中、下三册,30章,3000节,80万字左右),试图搜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近百年来的佳作、趣话、趣事、诗观、诗论、诗人轶闻、故事等,从平民的角度对现代诗歌进行回顾,同时向全国诗歌爱好者们推介、普及现代诗歌。目前,该《诗话》的前两章已经在“平民诗社”连载完毕。我断断续续的看完后,感觉收益匪浅。且歌从作诗,作人的角度提出了很多他自己的看法。诗话写的浅白如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中既能读到好的诗歌,又能认识许多诗人。我在“塞上风”论坛某个版块当版主时,曾经将他的诗话转载过来,受到了很多诗歌爱好者的肯定,有网友留言说“如饮醇水”。初学写诗的人应该找来好好看看,定会有所收获的。
从前我不懂古人为何常害相思
《蝶恋花》,《浣溪沙》,《水调歌头》
那宋人总爱自作多情
一个人对着月亮扯着山羊胡子
竟敢问中秋是什么节日
古人啊古人,爱一个人就想天长地久
刚离别就唱相思苦
连墙脚避寒的秋蝉
也要装着无家可归的样子。恁是寒酸
《蝶恋花》,《浣溪沙》,《水调歌头》
那宋人总爱自作多情
一个人对着月亮扯着山羊胡子
竟敢问中秋是什么节日
古人啊古人,爱一个人就想天长地久
刚离别就唱相思苦
连墙脚避寒的秋蝉
也要装着无家可归的样子。恁是寒酸
从前我说男儿有志在四方
男人有男人的尊严,为国为民
总得做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大事
又岂在乎长相厮守?朝朝暮暮
一幅无病呻吟的样子
不知虚度多少春秋
男人有男人的尊严,为国为民
总得做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大事
又岂在乎长相厮守?朝朝暮暮
一幅无病呻吟的样子
不知虚度多少春秋
从前我写诗总是大刀阔斧,爱学雄鹰
傲笑长空,有酒没酒都叫爽快也
长句短句必用感叹号
我说李白已是东逝水,杜甫也不过尔尔
要学就学千夫长
一根长矛勇当关,大敌当前
眉头皱一下就不是好汉
傲笑长空,有酒没酒都叫爽快也
长句短句必用感叹号
我说李白已是东逝水,杜甫也不过尔尔
要学就学千夫长
一根长矛勇当关,大敌当前
眉头皱一下就不是好汉
唉,俱往矣。不管从前如何英雄人物
如今也是夕阳迟暮,将醉酒
徒步回到单身宿舍,四壁空空
只恨从前年少不解风流
如今也是夕阳迟暮,将醉酒
徒步回到单身宿舍,四壁空空
只恨从前年少不解风流
2004年11月19日
这是且歌04年的作品,可以看出,此时的且歌在诗歌的语言和技巧上还多有欠缺,但是诗歌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还是令我大为喜欢,于是,打开他的文集,一首一首细细看来,越读越喜欢,竟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从且歌,知道了平民诗社。每天去一流的时候,也就顺路去平民晃晃,看看有没有新发的诗歌。说实话,榕树下的社团往往都是刚开始人气旺盛,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人心涣散,人气低糜,写手分崩离析。有很多已经名存实亡。很少能看到一个社团能够具有这样强的凝聚力。况且还是个纯诗歌社团。不但不见走下坡路,反而蒸蒸日上,汇聚了大量的优秀的诗歌写手和诗歌爱好者,创社仅一年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二十余名诗歌编辑、数百名诗友会员和十多万诗歌读者的大型诗歌社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得益于社团“写读者喜欢的诗歌,作读者喜欢的诗人”这一正确的宗旨,同时也是因为社团中拥有像且歌且骚、寿州樊子、无算子、涂灵、穿过尘埃等一批实力写手。而且歌的个人魅力在其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要作诗,先为人”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着一大批新手的成长。且歌在为生意东奔西走的同时,不但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同时还担任《平民诗歌选刊》总编辑,创办了《龙鳞诗刊》。为社团更是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如此勤劳,真令我汗颜啊。
平民的编审极为严格,对诗作质量要求很高,我刚到平民时,偶尔涂鸦几首便即投稿,但每次总是惨遭退稿。忍不住向且歌发“鸡毛信”询问,同时向他求教如何写好诗歌。且歌回信建议我多作修改,说“诗歌原是要多修改的,哪有谁天生就是诗人了。修改诗歌是非常辛苦的,但你能够把这种辛苦当作一种快乐,也就好了。不是吗?为了自己喜欢的诗歌,付出一些辛苦也是应该的。”“我却是不给你修改的,因我认为只有自己修改,才会得到提升。”
他还鼓励我道:“我悄悄地跟你一人说,我的学历只是初中一年级,后来就辍学了。再没到学校。相信经过努力,你也会写出让人喜欢的诗歌。”
可惜自己愚钝的很,虽照且歌的意思,安心写诗,多做修改,创作水平有所提高,但至今也未能写出一首象样的好诗,不免有负且歌厚望,说来很是惭愧。
且歌现在的诗歌在沿袭了过去的一贯风格的同时,更加的成熟、内敛,无论语言还是技巧越发自然、质朴。他在诗话里写道:“我年轻的时候四处流浪,自己吃了不少苦,也看到不少悲惨的人,都不是普通的人能够经历的。我自己曾经睡过马路街头、捡过垃圾、几次被遣送、甚至‘劳动改造’,甚至因为一碗白米饭而向人磕头,被欺骗,被羞辱,被冤枉,什么苦都吃过,十分的狼狈。也曾看到许多比我还苦的人如何过着非人的生活,被苦难折磨。后来我停止流浪的时候,就立志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平民诗话五十七》)因此他是一个具有大悲悯的人,这也是作为诗人所必须具备的人格。他的诗歌也更加的关注百姓生活,反映民间疾苦。他的诗观总结起来就是“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目光向下,有大悲悯之心”。比如这首《要杀就杀农民》:
富人又买保险,又雇保镖
不容易下手,又不容易逃脱
不容易下手,又不容易逃脱
要杀就杀农民,我要让他们统统奔小康
种很多很多良田,备很多很多棉袄
种很多很多良田,备很多很多棉袄
我要让他们不是死在粮仓
也得死于稻草
也得死于稻草
表面是要“杀死”农民,其实内心却是在为农民抱不平。只要细读,是不难理解诗人的意旨的。但这首诗在榕树下发表时,曾引来骂声一片,那是大家还不了解且歌的为人。再比如这首《病了》:“我病了 / 要动手术 / 需要八千块钱 / 但我现在只有存款五千 / 她说。一个妓女 / 没有朋友,没有亲人 / 向谁求救 / 都不会有回音。” 且歌之所以写这首诗是因为他出差时结识了一位坐台小姐,她告诉且歌她老家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乡村,出来坐台是为了家乡种田的母亲以及正在上中学的弟弟,她们三人一直相依为命。而她又得了疾病,需要一大笔钱动手术。后来她发短信给且歌:“哥哥,我要动手术了,还差好几千呢,你借我3000块钱好吗?我以后会还给你的。”可是且歌说他当时贷了一大笔款做生意,自己也为还债的事发愁,所以始终没有借钱给她。且歌谈到这个时,说“说实在的,我当时对她的说法也很是怀疑,可见我也并不见得就有多高善多纯洁。”就这事,作为普通人都会有所怀疑的,但且歌能说出来,这足以显示其人格上高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