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泉州承天禅寺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俊巷。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禅寺。全寺占地七十余亩。总体布局为三路。中路为寺院主要殿堂:布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路有圆常院、光孝寺、毗卢殿等;西路有功德祠、留公祠等。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
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山主说:“你如果能把你们需要的那些大杉树尾梢折断,我可以施舍,听你砍伐。”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
元代,寺内建有七级浮图。明嘉靖时,又增建檀樾祠,但屡遭兵焚。清康熙三十年(l691年)郡人施世纶重修寺宇。鼎盛时期殿宇曾达40多座,海内外许多名僧大德出其门庭。如协助师父莲鹫扩建承天寺,亲笔写了大雄宝殿顶面的“闽南甲刹”巨匾的高僧云果禅师。云果禅师以后的会泉法师、转尘和尚、广钦和尚、新加坡的宏船法师、菲律宾的瑞今法师等
(承天禅寺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文革期间寺宇大毁,弥勒殿、法堂、钟鼓楼、廊庑及山亭塔幢等等被毁,其他则用作民宅、办工厂。现在看到的承天禅寺是1985年在原址重修的。寺内有七座宋代石塔及石经幢。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关于这两塔的来历,也有一段神话传说。相传当年有一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着两座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他只有找到宝刹,找到真正的立身之地,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台湾的和尚到泉州找到承天禅寺后,到该寺定居。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在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
承天禅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