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
十四、
“我已经习惯了你的/老脸/翻来覆去/也掏不出什么来/可是我总希望在人群中/遇上你/那时候风很大/那时候我说一句/我是某某某/你也要想上半天 你脸红/村北的王老实记得吗/那年开春你嫁给了他/隔壁村的老刘家记得吗/你就是那朵金花/谷雨过后/你会在村口的河边捣衣/我会在柳堤上吟诗/这是哪一年的旧事,你说/上气不接下气/难道这就是脸红的原因”,这是浙江朴迟于2005年发表在平民诗社的《旧事》,小小的叙述诗,写得很见性情,当时刚好是我在后台编辑,见了此诗,不禁眼睛一亮。后此诗被浙江《东部》文学刊发,并入选《平民诗歌选刊》创刊号。朴迟,浙江人,现任平民诗社编辑。
十五、
“独子在山上/寂寞在地上/光辉在天上/花朵在歌唱/歌声在风上//夜晚玩弄黑色的水/独子在哭泣/他在白天露出笑容,眼神明亮/他的脑袋摇晃/全身摇摆/多少少女侧目//独子言语轻缓/白云流淌/独子身穿白衣/夏风吹过他的身体/无比激昂”,这是湖南邓家二十三于2003年发表在榕树下的《独子》,写得清逸漂亮,语言也干净简洁,更重要的是一以惯之的诗性,如清水般流淌,使意境更加地优美了,真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诗。
十六、
“那人打开我的门/那人给我讲故事/那人中午的哈气很重/那人打开我右边的窗子//我没有吭声/我在摆弄昨夜新剪的睡发/我好一会才找到那掉落的纽扣/我说左边的窗木颜色深沉//我们应该同时望向了窗外/我们应该同时被一只倾斜的灰蝶望到/我们应该同时感到那蝶望的不是自己/我们应该同时感到那蝶把这里当作了花园//我们垂下了眼帘/我们没有打算立即说话/我们应该同时感到了自己的故事多么凄美”,这是80后诗人东升的歌于2002年发表于榕树下的《复数人生》,诗中注入人生的思索,对孤独进行剖析,在细节方面处理得很好,很美,也显得很成熟。东升的歌,1980年生于河南项城,2001年开始活跃于榕树下。他2003年写的《春日散记》也很有意思:“女人做饭/嘟嘟囔囔/六月的新娘/厨艺不高//小侄女醒来/走进大院落/眨一眨眼/昨夜摆弄的积木歪了一地//水泥院墙更青了/夜间有雨么/记起昨夜电话/长沙朋友哭得厉害//园里的葱儿已老/好玩的昆虫少了/亲爱的整个春天/没能陪你走上一里路”,淡淡的思绪,轻轻的语言,很有趣味。
十七、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后来山里住进了猎人/他们的枪口/隐藏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对着我笑/他们抓了一把蒲公英”,这是女诗人沉香木于2004年发表于榕树下的《兰花草》,小诗简短可爱,写得很调皮,70后代的女性,诗歌写得这么可爱的并不多。沉香木,本名黄志萍, 1978年生于河北唐山市,另一首《秘密小情人》写得更加可爱:“我的小情人/长在我的身体里//我开口/他说话//我停下来/他喊疼//我拍拍他的屁股/他就摇一摇”,民谣的味道很浓,回味的空间更足,这些小细节,小情绪,是女性所特有,更是沉香木所独有。
十八、
“车过南翔,有瘦小的包子,颠簸的汤/十万火急的行柳,暗渡陈仓的黄杨/踏不断的桥来走不完的巷//车过南翔,沸腾的水与寂寞的秧/有闹不尽的春红,有舞不完的袖裳/还有滤净流光槎溪的凉//车过南翔,有百年园林与宛若先生的画堂/有知书路少的方圆,有腕力均衡的规量/还有我曾经爱过的姑娘”,这是上海诗人疏约于2005年发表于榕树下的《车过南翔》,写得美丽干净,又有画的质感,古色古香,令人向往不已。他的另一首《梦见庄子》写得更漂亮:“水中已浊,鱼儿上岸,两个人划船时走了音/旅行时把鳍收作一件袈裟,鼻息渐微/我们站着睡在地铁里,抱起吉他,唱歌、做梦/梦里开花,梦里顺路经过的一个庄园/讨一碗水喝,坐在一口井上/我会和一只蝴蝶交拜天地,她要为我产卵/我要为她捕鱼,织一张三千里的网。//住在一个挖空的苹果中的寂寞,咳嗽出声/和树木说话,关心它们的年轮/我的周围有人杀牛,有人砍伐,技艺超群/坐看流霞饥饿是梭,你在纺织,我在瘦/病中的小鹿是绿色的,正在光和,在脱俗/我死的时候是芭蕉下的一块肉。//恍惚中有人紧拽钥匙,走过天桥/他的包裹里或许有本《西游记》,他向东走/东方有河伯,他手下还有几条红色的鲤鱼?/如今会以何种方式谋生?/自古以来由北向南只有一条路/我将在这条路上日夜扫花。”他的古诗文修养可见一斑了。
十九、
2003年,上海诗人mcone在榕树下发表了两首小诗,我看了觉得很有趣,就把他打印了下来,这里也一并推荐给大家阅读。一首是《蜈蚣》:“误入歧途,必须要走的一百条道路/我有一百倍的热情,就会有一百倍的错误/展览在墙上的,我缄默的嘴唇/过往的日子刚刚愈合的伤痕,来自医生的警告/一百次的辩白,就是一百道印记/以最大的勇气走着最短的路途/像那棵树上,刻着的我们笔划复杂的名字/怀着怎样的绝望,离叶子越来越远”;另一首是《壁虎》:“我最初的爱情,就是这样笨拙/在那个小丫头家的院墙外探头探脑/一次次摔下来,又一次次爬上去/总共撞了二十次墙,掉了十二根尾巴/仅有的一次拥抱是我栽过的最大的跟头/至今对爬墙我仍然心有余悸/偶尔想起来那些张头张脑的日子/都觉得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真实”。借两只小动物,把心情很好地抒发,写得有趣味,又不失美丽。不过我更喜欢他2002年写的《墓志铭》: “有这样一个墓碑/刻着这样的一句话/走开点吧,小心锄头//这里埋葬着一个老农/他一辈子都没有子女”,短短数句,就把一个农民悲苦的一生浓缩了下来,令人感叹不止。
二十、
诗是诗,歌是歌,民谣是民谣,这都是有明显的差别的,诗与歌的差别,前面已经讲过,诗与民谣,却有着相从甚密的关系,民谣有许多优秀之处,是值得为诗者学习的。比如民谣的形式格律,朗朗上口,总能给人以愉悦;从小处着手,往往能够以小见大;以人生、生活、自然本身的美的旋律,以不经意的态度代替精工细琢的手法,挖掘事相本身的美,这些都是民谣的精华。比如中国古代《诗经》中的“国风”,许多都是来自民间的谣曲,具体,生动,实在地表达了人民的内心所思,是集一切人间真、善、美艺术大成的最通俗表现,因此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得到长久的流传。现代诗歌多多吸取民谣的精华部分,为诗所用,是好的。就这点来说,榕树下有许多诗人是做得很出色的。
二十一、
诗歌所体现的,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是诗人个体的思考。这种思考有独特性,也有片面性,所以诗人要尽量思考事物的正反两面,全面了解事物的真相,尽量使自己的思考接近真理,而不是用语言表达谬论。光有正确的思考还不够,还要有适当的表达形式,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层的思考简单扼要地表达出来,不仅要使用语言正确、简洁、干净,还要富有美感。要使读者在读诗时得到思想和语言上双重的美的享受。就这点来说,确实有许多民谣是非常值得诗人借鉴学习的,因为民谣所体现的思想基本不脱离真善美这个大原则,而且形式上朴素无华,却又朗朗上口,便于吟咏、记忆,也很容易直接打入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我们现在谈诗歌创作的突围,应该是诗歌形式的创新,思想的提升,和文化的回归(回归传统文化),再现五千年的精彩,这也是一种突围。
二十二、
“你一直靠在我肩上/无声的哭泣/把我的心节节打湿/象这早春的空气/悲伤把我轻轻包围/模糊遥远却又清晰/我多想拥你入怀/却又怕你更加伤心”,这是80后诗人初嫁老马于2004年发表于榕树下的《瞬间》,大概写作于2001年左右,作者在诗后附记:“写这首诗是在网吧,记得是通宵,春天。也许是灵光一现吧,三年来,它确实几乎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每次看到它,我总是想起春天。”小诗短小有味,既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又明显吸取了西方诗歌的优点,并且结合得较好,确实是一首不错的小诗。80后诗人中,把这种传统的小诗写得如此有味的,我只知道老马这一个。初嫁老马,原名刘龙云,曾用笔名林子晚,82年生,江西赣州人,创办榕树下《城》诗歌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