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狸祠读音

(2011-10-09 20:14: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专栏

佛狸祠简介  读音: Bì Lí Cí

  古祠名。遗址在今 江苏 六合县 东南的 瓜步山 上。 北魏 太武帝 (字 佛貍 )于 宋 元嘉 二十七年击败 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貍祠”。见《魏书·世祖纪下》、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二。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 佛貍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岳珂 《桯史·稼轩论词》引此词, 佛貍 作“ 佛狸 ”。

历史中的佛狸祠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埠山上。南北朝时的元嘉二十七年,刘宋军队北伐惨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势反击刘宋。十月末,北魏军开始全线反攻。十二月上旬,五路北魏远征军兵临长江北岸(“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魏书·世祖纪·下》)。拓跋焘的东路军到达建康北面的瓜步山,并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后来的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下半篇,就和这个景物息息相关。

  佛貍的佛怎么读?

  佛(Bì)貍,也作佛(Bì)狸、佛(Bì)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乳名。见《宋书.索虏传》《魏书.三太宗纪》《南齐书.魏虏传》等。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斩佛(Bì)貍首,封万户侯。”元.胡三省(xǐng)注:“佛(Bì),读如弼。”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Bì)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中“佛”读“fó”还是读“bì”

                                       http://xhs.vip.qikan.com/img.ashx?key=���ߣ�������

  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历来都被列为高中教材的重要篇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臀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下阕有“佛狸祠”一词,历来教师把“佛”读成“bì”,中学生背诵篇目读本中也有注解,而我们现用的高中教材课下却无特别注明。到底是古音今已统读,还是出于别的原因,我不知道。许多资料及课下注解都说“佛狸”乃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如果确是如此,那么,我认为取“佛(fó)狸”一说,原比取“佛(bì)狸”一说更具合理性,“佛狸”读“fólí”更为确切。
  首先我们借助古汉语字典来看:
  “佛”有四个读音:
  音:①“fó”
  1、佛陀,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
  2、佛教徒称所谓修行圆满的人。
  3、佛教。
  4、佛教。
  5、[佛图]佛塔。
  音:②“fú”
  通“拂”戾转,《礼记·曲礼上》:“献鸟者佛其道”,又为违逆,不顺。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夫谈者有悖于目而佛于耳。”
  音:③“bì”
  通“弼”。辅,辅佐。《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一种解释为“说”;另一解释为“大”)
  音:④“bó”
  通“勃”。《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狸:有两个读音:
  音:①“lí”
  1、动物名,俗称野猫《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牲。”
  2、猫。戎昱《苦哉行》五首之一:“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狸奴]猫的别称。
  音:②“mái”通“埋”,把祭山林的祭品埋在土里。《周礼·春宫·大宗伯》:“以狸沉祭山林、川泽。”[狸虫]藏在房屋孔穴里的虫子。《周礼·秋宫·赤茇氏》“凡隙屋,除其狸虫。”
  “佛狸祠”本是祭祀北魏世祖太武帝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进入昌盛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院,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就有寺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北魏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一开始他并不讨厌和排斥佛教,相反当时他还是个信佛者,只是后来由于他的近臣中出现了一官至司徒的人崔浩,才慢慢使他从信佛走向灭佛的道路。但总的来说,历代帝王都是扶持佛教的。北魏文成帝(太武帝之孙)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余座。
  由此看来,佛教在当时社会影响深远。而作为拓跋氏家族给孩子取小名很有可能与此有关,以“佛(fó)”字为名,取其吉利,以“狸”字入名,又合于中国传统的贱名好养。如汉武帝刘彻小名即刘彘,彘即猪也。况且,给拓跋焘修祠,香火供奉本应是后人之事,而北魏文成帝乃太武帝之孙,实是紧继太武帝之后继任帝王(其父登基不久被人所害)。若“佛”字读“bì”,乃为“大”义,试想,堂堂太祖皇帝之祠又如何能以“大猫”为名?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从上辈给孩子取小名的用意上,还是从当时的风俗习惯上,还是作为为祭祀帝王的宗祠取名的严肃性上来看,取“佛(fó)狸”都要比“佛(bì)狸”好出许多;同时,后人在解读“佛(fó)狸”二字时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作者单位: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中学) 转载自新华通讯社 电子期刊阅览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