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12月10日:公开课是教研论文写作的最佳契机

(2018-12-16 17:19:3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点滴

目前,批判公开课、反对上公开课的大有人在。他们往往对公开课中的矫揉造作的表演非常反感,这一点确实也是公开课的缺点。但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上公开课是一条非常好的专业成长之路。对于教研论文写作而言,公开课也是一个难得的写作契机。

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决定一篇文章能否发表的关键点是看有没有新意。论文的新意与课堂教学的新意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节常规课,不能说完全没有亮点,但是比起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来,在新意方面就会逊色很多。按照一般心理,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想着能够讲出新意,有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多数教师都会上网查找资料,反复阅读文本,参考他人的教学设计,最终设计出一节自己心仪的课。设计好之后,更会反复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邀请其他老师前来听课,共同打磨。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却是学习的好机会。经过几轮打磨,公开课终于“面世”,但面对不同的学生,原本设计好的思路依然会有调整,甚至会发生更为精彩的故事。这样一节课,就很有深入挖掘的必要,挖掘研读教材之心得,挖掘教学设计之巧妙,挖掘课堂教学之细节,捕捉精彩的故事片段,这些往往是教研论文的亮点。

以前在学校教书时,我对公开课有一种天然的喜爱。刚入职时的一节公开课,多次打磨,但自己并不是很满意。慢慢地,有了文本解读的意识,有了教学内容的意识,有了教学设计的意识,公开课上得越来越好。每次上公开课,我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课后将整个准备的过程写下来,反思上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写成一篇教学反思。等我开始写作教研论文时发现,最好的论文素材依然来自于公开课。此时的我,再上公开课,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反复研读文本或作文材料,到中国知网查找各种所需的资料,将其有机整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备课力争有研究意识,即不仅明确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要清楚这一环节的依据。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先天的性格缺陷,我不太习惯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特别是比赛课这种场合,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听众,我总是感觉到一种拘束与紧张,每次上课总是放不开,这也导致我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机会寥寥无几。反而是一些“接待课”“展示课”,讲的比较好。再后来,基本形成了“上一节公开课,形成一篇教研论文”的模式:

某学校教师来科组听课,我选了《项脊轩志》作为上课文本,引入了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断片美学”的概念,对文中细节进行重新解读。课后写成一篇教研论文《<项脊轩志>的断片美学特征》,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上。

某学校教师来听课,我讲了一节新材料作文的课,选定的是“讨论类新材料”作文,即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材料,课后写成一篇论文《“讨论型新材料作文”的立意举隅》,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某学校教师来听课,我讲了一节新材料作文如何多角度立意的公开课,课后写成一篇论文《议论文立意时如何思辨》,后发表于《语文建设》。

某次在全市上公开课,准备了一个寒假,查找了大量的资料,设计了一节议论文主体段落如何进行原因分析的公开课。不过教学效果一般,但在那节课的基础上我稍加整理,写成了一篇论文《议论文主体段落的深刻技术》,发表在了《语文月刊》上。

这样的写作模式,其实就是课例写作。以课为例,阐述教育教学中的某一种方法与理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对问题的思考。2018年《语文建设》杂志开辟了“培东教新课”的专栏,专门发表肖培东老师讲统编教材的处理。其中有教读课、自读课、活动研究课、名著阅读课等不同的内容,这些自然是肖老师上课之后的思考结晶。比起培东老师来,我们在上课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在写作方面,不应该有太大的差距。肖老师写文章,也不喜欢卖弄时髦的概念,不喜欢故弄玄虚,而是扎根于课堂,用文字记录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也可以这样说,当我们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时,要把这种任务转化为写作的契机。对教材进行透彻解读,可以写成一篇教材解读的论文;课前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可以写成一篇教学设计类型的文章;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写成教学实录或教学课例。写作之前,建立老师们在透彻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资料,利用中国知网将跟本节课有关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全部下载,一一研读,看看专家大师是如何上课的,看看优秀的同行有什么特殊的设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研究的过程。当有了新颖的思路之后,便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为自己的思路寻找课程、教学甚至教育学意义上的理论依据。几年前我讲《等待散场》,发现了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这个教学点,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以后,我又借鉴其中关于思辨阅读、批判性阅读的知识,引用其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对自己之前的课例进行重新思考,写成了一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实践——以<</font>等待散场>为例》的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1-2期上。

我们指导学生高三复习时,往往会说“把平时考试当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考试”,对于我们教师自身而言,也可以说“把平时上课当作公开课,把公开课当作平时上课”,每节课都去想一想有无亮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觉的教研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