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荐读邓彤博士的《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
(2018-12-16 11:46: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心得 |
最近接触了不少关于写作教学研究的立项课题,总感觉一线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经验总结与提升的层次,对写作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前沿学术观点缺少一个概览式的掌握。例如素材积累、生活化写作、作文批改、系统训练等等,这些话题在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但真正的研究成果多是重复性的、经验性的,结题的时候无非是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习作的堆积,真正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就拿素材积累来说,很多老师仅仅是给学生灌输积累素材的重要性,至于如何积累素材、素材如何有效运用等,就完全丢给学生,似乎“积累是自己的事情,教师也帮不了忙”。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我建议在写作教学方面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去读一些基本的理论著作,例如王荣生教授主编的《写作教学教什么》、叶黎明博士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荣维东博士的《交际语境写作》、魏小娜博士的《真实写作教学研究》等,当然还有邓彤博士最近出版的这本《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
这本书的突出亮点在于对中国百年写作教学追求体系化的倾向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体系化的追求,最终变成了文体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就是给学生不断讲解关于不同文体的知识。记叙文方面的六要素、线索、详略、人称、照应、顺序、描写等等,议论文方面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方面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等,这些其实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而“移植”到写作教学领域未必适合。例如优秀的议论文应该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俱全,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去证明中心论点,但反过来就未必了,一篇论点、论据、论证俱全的议论文,未必是逻辑性强的优秀文章。这至少说明了,我们在教学时的重心发生了偏差。文体知识的灌输不足以解决写作教学的问题,针对文体知识点的训练,虽然有效,但效果未必明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邓彤博士提出了“微型课程构建”的设想,即不再追求体系化的知识建构,而是以学情为基础,扎扎实实开发出一系列的微型化写作课程,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点对点突破。
对学生而言,这些微型课程就是一个个学习的“支架”。前几天,我在评一个作文教学的课题时跟老师单独交流,认为目前的写作,从作文布置到学生写作,再到教师批改和教师讲评,最后进行升格训练,我们较多的精力放在了“写作之后”的一系列环节上,对于“作文布置”到“学生写作”这个过程,干预较少,完全由学生自主写作。鉴于这种现状,我觉得教师的精力应该放在从布置作文到学生写作的这个空档中。之前我曾经阅读过蒋芸云老师的《凭借思考超越你》一书,该书也是一个课题的成果。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或话题之后,不是立即进入写作过程,而是组织学生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并提供三四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阅读。学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虽然不能检测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却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或者说,我们目前都是将日常写作训练当作“考试的预演”,是在“检测”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培养”能力。检测,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写作成果及其鉴定、评讲上,而培养,则是在写作前给学生提供支架。
邓彤博士在书中举了一个案例,我觉得很有参考意义。针对学生在说理时不考虑读者对象,说理空泛,无的放矢的状况,教师设计了一个微型写作教学的方案。设置的情境是:丹丹在放学路上遇见一只流浪狗,可爱又可怜,于是把狗狗抱回家,想收养这只流浪狗。但是父母却不同意这样做。假如你是丹丹,你如何说服父母允许自己收留这只流浪狗?研究者在某学校选择了两个班级进行实验,甲班级的教师提供了父母可能会有的反对意见的表格,例如对环境卫生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对邻居的影响等等,学生事先了解了父母可能会有的反对意见,而乙班级省略了这一环节,学生写完之后请三位高级教师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最后发现甲班学生平均分比乙班高6分。根据教师展示出来的两篇例文,我们发现甲班某学生只是在“养宠物可以培养责任心”“养宠物可以培养恒心”“我会抓紧时间学习不会影响学业成绩”之类的理由上打转转,而乙班的习作能够针对父母的反对意见一一进行回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说服力。当然,这个案例不能认定甲班学生的写作水平要高于乙班,但至少可以证明“支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三年时间里,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数十个这样的写作支架,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