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读詹丹教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2018-10-30 05:42:2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心得 |
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一书,我利用周末的零碎时间读完了。文本解读是我多年坚持的学术方向,而阅读大师的著作,成为进行文本解读的重要支架。
詹丹教授这本书是专门为师范生和教育硕士开设的一门课程,我认为在语文师范教育专业,开设这样的文本解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前几天在一次语文新教师的培训会上,我曾痛心地指出:我们新毕业的老师,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立即抛弃了自己多年以来积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头扎进了某种“教学模式”之中,不自觉地认同了“前人”为我们开辟的道路。尽管前人的经验不能一概否定,但完全认同就意味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没有为语文教育带来新鲜的空气。例如新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曾接触了不少文学理论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未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抓手,这是非常遗憾的。其中,最遗憾的便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拿起一篇课文,头脑立刻被“教学解读”的框架束缚,对文本本身没有进行了一个自主的、独立的解读,文本解读没有新意,教学内容自然也会相对陈旧了。而詹丹教授这本书,无疑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文本解读的思路与方法,尽管很多解读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成的教学内容。
本书的上编主要是一些童诗、童话和其他文本。例如我们小学经常吟诵的《小小的船》,低年级的学生会朗诵能感知,就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能用会朗诵能感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要调动自己的思维与理解,解读一下这首儿歌。这首儿歌是孩子想象自己乘坐在月亮这只小小的船上遨游太空,进而想象着看到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还是小孩子乘坐小船在月下湖面上徜徉,看到了水中的“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这恐怕要在尊重诗歌多义性的前提下,细读文本进行把握了。对于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詹丹教授从语言寓主体性的角度进行解读,虽然略有深奥,但还是很有启发。特别是对骗子逻辑的分析,即“把可见的归于可见,把不可见的归于不可见”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于《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詹教授首先比较了“狼牙山五壮士”和“狼牙山的五壮士”的不同表达效果,进而着重分析“壮”字的体现,以及文章的层次问题。他指出:他们的跳崖也是对敌人的最后一击。让敌人在战斗中不能由任何的收获,并彻底打消了敌人可能的幻想。因为五壮士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转移主力部队和群众。詹丹教授还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一个我认为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文中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人物的一些心理,其中大部分人物都已经壮烈牺牲了,这些描写的真实性如何?这其实要求我们从创作论的角度来把握这篇文章。
本书的中编是古今诗文和中外短篇小说,这一部分最见功力,我的收获也最大。他分析贺知章的《咏柳》,针对孙绍振教授和袁行霈教授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孙绍振教授的观点,我是非常清楚的。当时我也感觉不能仅仅从“裁”这个字去分析“剪刀”的意象,而是要从诗意的整体性考虑。那么,第一句中的“碧玉”就不能简单理解为“玉”,而是要视为“女性”,这才能与后文的“妆成”“绿丝绦”“裁”“剪刀”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蕴。特别是詹丹教授指出,解读者也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解读立场与理论依据,避免独断主义的干扰。对于苏轼的《赤壁赋》,詹丹教授围绕归青老师的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引入了形神两个层面的变与不变的结论,把时间意义上的长久和空间意义上的无尽变为了感觉的享用,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周敦颐的《爱莲说》,詹教授指出文章缜密的逻辑思路,特别是对最后一段的分析,很有说服力。陶渊明的“独爱菊”、李唐以来众人爱牡丹与自己的爱莲,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自己的爱莲与众人的爱牡丹形成了某种对照,自己与陶渊明还是有某种相通之处的。当然,最精彩的要数对《促织》和《变色龙》的解读,从故事情节的因果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促织》这篇文言小说在结构逻辑上的精巧与精妙。对于契诃夫的《变色龙》,詹教授将关注点从奥楚蔑洛夫转移到“狗”身上,进而分析奥楚蔑洛夫行为的某些合理因素。例如狗是如何咬伤赫留金的,警察叶尔德林为什么说“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等细节,都是有一定的内在照应关系的,故事情节是十分缜密的。这个角度的分析,我认为是十分精彩的。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文章,我倒是认为不一定非要冠以“整本书阅读”的名号,这些解读文章本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除了关于《红楼梦》开头的分析以及李希凡先生对《红楼梦》的解读略显学术性之外,其他篇章还是十分接地气的。《红楼梦》与苏州城市、苏州人物性格的关系,这个视角很独到,特别是对黛玉、妙玉、龄官和香菱这些“苏州女子”的分析,特别有新意。对《红楼梦》叙事的断裂与连贯的解读,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分析,断裂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断裂,还包括人物话语的被打断与续接,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照应关系。例如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并说了一句话,庚辰本是:“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而程乙本却是:“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两种版本优劣何在?詹丹教授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小说中人物的“在场”与“缺席”,“群体”与“个体”,“物”与“人”的关系等,作者也进行了学术探讨。应该说,这部分的可读性是很强的,对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是有一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