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9日:读张志公老先生的《漫谈语文教学》
(2018-10-09 23:08: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 |
张志公老先生无疑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的泰斗级的人物,他这篇《漫谈语文教学》的文章,包含着很多貌似平凡朴实实则深刻的观点。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语文教育观念的变革应该是最激烈的。但不论如何变迁,语文教学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不应该变的。这一点在这篇文章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首先,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持什么样的看法,有一点是是大家都不能否认的,那就是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把语文学好,达到应有的程度,这是语文教学无可推卸的责任。”那么究竟什么是应有的程度呢?张先生进一步指出:
1.能读一般应用的书籍报刊,在语文方面没有障碍;只要书籍报刊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或知识内容是他们所能理解的,就应该理解得完整,确切。2.能写—般应用的文章,在语文方面没有显著的毛病,只要对所写内容的认识是明确的,正确的,就应该能够清楚确切的表达出来,至少做到清通。3.知道有哪些基本的工具书,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工具书,自己解决在读书、写作中发生的问题。
当然,这是对一般的中学生而言的。分析上述三条,我们会发现,张志公先生对语文的“工具性”比较偏爱。不论是阅读一般应用的报刊,还是能写一般应用的文章,抑或是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问题,这些都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从这个地方我也可以看出,语文的“工具性”其实并不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伪命题,即语文学科没有所谓的工具性,语言才有工具性。语言是工具,并不代表语文不带有工具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结论。注重语文学科的实际功用,这恐怕是工具论的核心理念。而我们现在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等,这是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得进一步深化。不能简单地认为过去的就是对的,过去的就是错的。张志公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者说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实在在的运用语文的能力”的论断与现在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说法并不冲突。
其次,涉及到语文教学的目标时,张志公先生认为不能盲目陷入术语的泥淖,而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他辨析了“发掘语言因素”和“扫除文字障碍”两种说法,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思维的因素。例如“扫除文字障碍”,他认为这种说法本身逻辑不通。文字障碍是理解文章内容的环节,讲生字难句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不能将其作为“障碍”而扫除。我倒是觉得“扫除文字障碍”可能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提倡者未必有意识地将生字难句作为要扫除的对象,而是作为理解过程中的难点。至于“发掘语言因素”的说法,确实有些不伦不类。不过呢,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在逻辑上存在着循环论证的嫌疑。因为这个判断并没有回答“什么是语文能力”的问题。或许在其他文章里,张先生认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是语文的关键能力,那依然存在着一个“运用语言文字做什么”的问题,这就又要回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新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上来了。
再次,张志公提到了“三关”的问题,即学生要顺利通过字关、句关和篇章关,并且强调三者的结合。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句关”,即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句话:“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他认为讲解“肥胖”“伏”“轻捷”“窜”等词的语法和作用,即形容词与动词的配合,意在把景象写得准确而生动,要“比分析一大通百草园如何好,鲁迅先生如何喜爱百草园,甚至从这里再生发出一套大道理来,对学生会更有帮助”。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绝对正确。脱离字词句篇空讲鲁迅先生如何热爱百草园,固然不足取,但仅仅从语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也不完全正确。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显然不能仅仅从语法和表达效果的层面上进行,而是要结合童年鲁迅独有的儿童心理与情感倾向,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妙处。
最后,张志公先生谈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统一”的问题,即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统一、知识与训练统一、读与写的统一。读与写的统一,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毕竟这是两种不同的语文活动。但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另外两个“统一”,我觉得似可商榷。例如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统一,这不是一个“教学”的问题,而是一个“解读”的问题。从解读的层面上看,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割裂的,所谓“统一”,实际上是以“分裂”为前提的,没有分裂就谈不上统一。从教学的层面上讲,“教思想内容”和“教语言文字”是统一的,这其实也是长期以来“中心主旨”与“艺术特色”相结合的分析思路与教学方法。而“知识与训练的统一”,表述也不尽严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传授知识”和“训练知识”的统一,因为知识和训练是无法统一的。
当然,提出了一些质疑意见,并不代表张志公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我想表达的是,张先生是在“漫谈”语文教学,是在用通俗的语言阐述语文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我们应该把握“漫谈”背后的核心理念。那就是要在真正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提升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现在有很多老师写文章,也喜欢用“漫谈”“浅谈”“浅析”之类的词语,那就不太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