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8月26日:什么是有温度的教育——从朗晴小学新生入学活动说起

(2018-10-05 11:54:0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点滴

从我家到朗晴小学,走路只需要3分钟,地理上的优势使得朗小成为孩子入读小学的首选。以前我只是个“外部观察者”,几乎每天都会路过这里,也经常会站在阳台上眺望学校的建筑和操场,甚至会听到学生下课和在操场上活动的声音。当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会关注学校的特色活动、课程建设以及其他各种荣誉。不过,只有当自己的孩子真正入读朗小之后,我才成为学校的“内部感知者”。今天,朗晴小学举行了第十一届新生入学的活动,我也全方位地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风采。上午,郑凤姚校长在讲座中反复提到了“有温度的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有温度的教育呢?让我们从今天的活动说起吧。

首先,我认为“有温度的教育”体现在最细腻的细节中。三天前,我们就收到了分班的短信,加入了班级的微信群,当然,这对于每一位班主任来说可能都是常规的工作。今天上午,我们带着孩子,满怀欣喜与憧憬地走进了校园,门口是笑容满面的校长以及其他行政,刘珺老师热情地给每个孩子打招呼、分发糖果。一颗小小的糖果,可能花不了多少钱,但我感受到了这颗糖果上凝聚的“教育温度”。来到教室,我发现一切都已经井井有条,这是部分家长带着孩子提前打扫的结果,是班主任刘老师提前布置的结果。每个座位上有孩子的姓名牌,学生对号入座,没有预想中的混乱与嘈杂。我摇了一下姓名牌,发现它是粘贴在课桌上的,想必是为了防止被有意或无意移动带来的不便。小小的姓名牌,自然是方便学生互相认识、熟悉,也是为了方便老师尽快熟悉每个孩子,它身上也凝聚着教育的温度。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年纪行政反复强调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要用最简单的,例如文具盒、睡袋等,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学生盲目攀比,同时也在无意之中传达一种教育理念: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诸如此类的细节提醒,也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

其次,有温度的教育彰显着专业的力量和智慧。一天的活动,需要提前数天的安排,但有时候安排的活动未必会获得家长的认可。这就需要在安排中注入专业的力量。就拿今天的整个活动来说吧,上午是专业细致的校务、班务工作的介绍,这是管理层面的内容,这一点相信很多学校也可以做到。其次是郑校长介绍的专业的办学理念,将近一个小时的讲座中,除了简单的学校概况的介绍外,我没有听到校长历数学校获得的荣誉和取得的成绩,例如省市的奖项、教育部的表彰、学生参赛的成绩等等,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教育理念”的沟通上,这就使得“常规讲座”具有了专业的力量,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样一位很有教育情怀的校长。下午的活动首先是东区教育事务指导中心郑彩丽主任的讲座,讲座题目是“给孩子更好的未来”。专业的讲座,其实就是“家长课堂”。随着家长素质的日益提高,其教育观念的“水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我觉得,家长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能会是专家,但在学校教育方面,可能更多的是外行。这样的开学活动,安排一个专业的讲座,十分有必要。郑主任也没有讲学习成绩的重要、知识的重要等等,而是从最基本的运动、阅读、饮食、悲悯等角度切入,这或许是对部分家长“成绩焦虑”的缓解,也是对火热的“幼小衔接培训”的降温。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淡定的心,这是我听完讲座之后的感受。其次是专业的亲子定向越野活动,温刘军老师设计的路线和活动内容,都有教育的温度。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熟悉校园、亲子的对视、语言沟通等,都使得这个活动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活动。

再次,有温度的教育还是彰显人情与人性的教育,是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学校操场的角落有一个沙坑和滑滑梯,我第一次见到时感觉很奇怪:一所小学居然还有幼儿园的设施?经了解原来是出于幼小衔接的目的,或者说是为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一年级的孩子准备的。学校大门外有一个风雨长廊,校长介绍说当看到提前来接学生的家长,站在门外,不论是烈日还是风雨,都心有不忍,于是申请经费建造了为家长遮风挡雨的长廊。我想说的是,有温度的教育一定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学生,也是学校的老师和家长。

我还注意到,学校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了。不论是郑校长还是郑主任,她们都强调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介绍了很多绘本和书籍给家长。其实,重视阅读本身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我记得钱理群教授曾经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这不是对“教育”的专业定义,但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虽然在引导孩子读书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例如有的专家提倡多关注绘本的图画,有的专家强调指读,目的是让孩子多认字,有的专家强调父母给孩子“读”书,让孩子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也有的专家强调让孩子自主阅读自主体验。我一直认为,读书的兴趣与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读”本身的行为。也就是说,只要和孩子一起“开卷”,不论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都能实现一定的教育效果。

   充实而丰富的活动很快结束了,有温度的教育还在继续,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孩子们的自知自觉。晚饭时,孩子突然问我:“爸爸,你看我今天有变化吗?”当然,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不就是教育的力量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