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9日:关注“任务情境式”的命题走向
(2018-06-17 11:10: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 |
开学以后,精神状态一直不佳,此前制定的宏大的“教育教学著作100本”阅读计划正艰难进行,中间又穿插着阅读了去年订阅的语文和教育类的期刊杂志。在《中学语文教学》的2017年第11期上,我读到了一组“阅读能力评价的新趋向”的论文。可以说,这组论文代表的是未来高考阅读命题的新走向。
第一篇是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徐鹏教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徐鹏教授认为,目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要求分为五类,即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鉴赏评价和批判探究。目前的高考试题也是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命题,但未来的阅读能力评价,将会结合三类言语实践活动即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梳理与探究以及三种任务情境即学科认知、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进行命题。徐教授以两篇散文为语料,命制了一份样题:
题目1:两位作者在文中分别用一句话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1) 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 (2) 麦田是我们真正的家。你如何理解这些语句的内涵。
题目2:两篇散文都反映了“怀乡”主题,但在具体表现方式上又有所不同。请你从语言风格或素材选择的角度评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题目3: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倡导“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请你结合散文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两位作者如何体现了荷尔德林所说的这种“诗意地栖居”。
题目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曾经的乡村田园。有人批判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侵袭,有人赞美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目1与传统题型有相似之处,题目2则带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语言风格这个点,更能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题目3带有一定的发散性与知识扩展性,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题目4则是“读写结合”,将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
第二篇文章是苏州大学文学院管贤强老师的《核心素养取向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评价》。管老师首先分析了PISA考试的“阅读素养”的概念,并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提出了筛选整合、理解阐释、反思评价、推断探究、实践应用五大阅读能力。管老师也命制了一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题目:
【材料一】介绍国家新能源鼓励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量变化及该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 (424字) 。
【材料二】介绍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发展情况;文本形式为混合文本, 由一段连续性文本和一张图表组成 (93字) 。
【材料三】介绍电动汽车电池研发情况 (651字) 。
【材料四】介绍电动车电池回收和再利用问题的急迫性 (377字) 。
【材料五】介绍北汽打造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428字) 。
【材料六】介绍无锡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及安装 (287字) 。
任务一:请你写一段话, 在“E社区”微信平台上宣传推广新能源汽车。
任务二:假如有记者采访你, 问了这个问题: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不少现实问题, 你了解哪些?请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任务三:平乐校区居民有要申请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 请你为大家提供一份电动汽车充电桩申报流程图, 并配置文字说明。
任务四:在“新能源开启低碳生活”活动中需要一张“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图, 请你绘制。
这四道题目的“任务情境性”特点更为明显。核心内容还是材料中的主题,但任务情境的设置,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材料与题目的难度。流程图的绘制,此前作为选择题目考查过,此处要求直接绘制,难度自然加大。
第三篇文章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倩老师的论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评价》。与前两篇文章一致,李老师首先梳理了古代诗文阅读的四类能力要素,即整体感知、理解探究、鉴赏评价和拓展关联,并命制了一份样题作为参考:
[材料一]春夜喜雨
[材料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
试题1:默写一首同样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词,与上述两首诗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并用简洁的语言阐述你选择这首诗词的理由。
试题2:结合这三位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主张,选择一个角度评析这三首诗词。
试题3:下面两则材料是对杜甫和苏轼作品的评点。你对这些观点有什么看法?任选一则阐述你的理由。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杜诗:“写雨切夜易,切春难。”“‘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苏诗:“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试题4:高一学生李华正在学习鉴赏唐代诗词专题,希望能够获得古代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如果你是他的学长,请你结合下面材料,向他介绍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 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 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 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李老师认为,题目体现了从“重视考察事实性知识”到“关注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梳理”和“能够在个人生活情境中恰当运用”的转变。第一题不仅考查诗词的积累,更考查学生的诗词素养及鉴赏能力,而默写的诗词又称为第二题的材料,“创作主张”涉及到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内容,第三题则是鉴赏评价,这种类型的题目现在也很常见,第四题则是围绕材料提炼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难度很大。
从以上三道题目可以看出,阅读能力评价的趋势主要有:一是更加强调阅读素养,过去的以知识考点、答题规范为核心的学习与复习备考将不再适用,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必需品”,高阶阅读能力的考查势在必行,这是一种趋势。二是重视情境设置以及任务式命题,这两个词对于高中语文教师都并不陌生,但结合到一起却给人带来一种陌生感。如何从情境中抽离出考点、知识点、答题点、能力点,成为应对这类题目的关键,而任务则是答题的方向指引,这一点又类似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第三就是强调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这一点也体现在情境的设置中,同时又会结合当今的时代社会进行命题。应该说,这样的命题趋向不仅对于学生是挑战,对于教师也是挑战。
当然,这种趋势目前还在学术探讨的层面,没有进入到实际的命题实践中,因此也没有必要引起恐慌与焦虑。但作为一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警醒。还有,虽然高考命题不可能突然转变为上述模式,但会逐步渗透,逐年改变,这一点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建议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多关注学术层面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到高考阅读能力评价的相关信息,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调整、落实,以应对“阅读素养”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