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6月11日:《雨霖铃》教学内容辨析与重构

(2017-07-11 11:32:51)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版)2017年第6期。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宋词,柳永的《雨霖铃》是必选篇目。之所以成为教材经典名篇,是因为在宋词发展历史上,《雨霖铃》是一篇标志性作品。不论是词的音乐性、艺术性,还是词的境界,《雨霖铃》都有开拓性的进展。但笔者随机抽取了近十几年关于《雨霖铃》的教学设计,发现十几年来一线教师对《雨霖铃》的解读与教学竟然出奇地一致。一方面,这说明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固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教学内容,广大教师还缺少一种自觉的反思意识。

 

一、问题:《雨霖铃》教学内容的固化与僵化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输入篇目关键词“《雨霖铃》”,检索到语文教育领域内与柳永的《雨霖铃》有关的文章147篇。其中,以“《雨霖铃》教学设计”为篇目或者近似篇目的文章12篇,还不包括网络上没有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如果将这些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致分类的话,我们得到了如下表格:

篇目

作者

期刊

时间

情感

意境

意象

手法

背景

风格

语言

构思

其他

《雨霖铃》教学设计

王针桂

语文教学通讯

2001

 

 

 

 

 

《雨霖铃》教学设计

张和风

学语文

2003

 

 

 

 

 

 

《雨霖铃》教例评析

傅祖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

 

 

 

 

 

《雨霖铃》教学设计

范增礼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

 

 

 

 

 

《雨霖铃》教学设计

李玫

学语文

2012

 

 

 

 

 

 

《雨霖铃》教学设计

龚琼

散文百家

2012

 

 

 

 

 

《雨霖铃》教学设计

郭熠

语文建设

2013

 

 

 

 

 

《雨霖铃》教学设计

苏亚太

语文教学通讯

2014

 

 

 

 

《雨霖铃》教学设计

韩巍

黑河教育

2015

 

 

 

 

 

 

《雨霖铃》教学设计

张伟

课外语文

2015

 

 

 

多维训练,披文入情

王劲松

学语文

2016

 

 

 

 

笔者对这些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进行比对阅读之后,发现一线教师在《雨霖铃》的教学内容确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固化与僵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

1.上述11篇文章有的发表在语文核心期刊上,有的发表在省级刊物上。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雨霖铃》的教学内容应直接或间接地围绕“情感、意境、手法、意象”等展开,少数文章对《雨霖铃》的写作背景、婉约风格、语言特点、构思进行了探讨。笔者表达的意思并非希望《雨霖铃》的教学内容要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而是担心这些教学内容会成为广大教师的“集体无意识”。

2.在阐述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有些文章所用到的词句大同小异。例如“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在朗读中体会词的思想感情与凄清意境”“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鉴赏意象,理解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效果”等等。这些词句甚至句式的相似性,也暗示出《雨霖铃》教学内容的固化与僵化。

3.在确定《雨霖铃》的教学内容时,广大教师出现了“诗词不分家”的不良倾向,笼统地将“诗”与“词”称为“诗歌”或“诗词”,抹杀了两种文体不同的体式特征。于是,不论是诗还是词,统统采取“了解背景,朗读诵读,感知氛围,分析感情,赏析意境,探究意象,遣词造句”等传统方法。对于词来说,无异于忽略了词之为词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4.广大教师在确定《雨霖铃》的教学内容时,出现了与学术研究成果脱节的倾向。虽说语文研究与文学研究有不同的理路与方法,但学术研究成果是可以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的。《雨霖铃》作为名篇,历代学者、诗词研究专家对其都进行了透彻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没有被吸纳到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来。

 

二、辨析:《雨霖铃》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

 

传统教学视野中的《雨霖铃》的教学内容当然不能算是错误,毕竟,情感、意境、意象、手法等是鉴赏诗词的必要的抓手,并且也是语文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但是如果诗词教学仅仅局限在“应试”的能力框架内,无疑窄化了诗词的教学价值,弱化了诗词教学的教育力度。对于柳永的《雨霖铃》,我们有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审慎的、思辨的态度与精神去重新审视、反思过去的教学内容,从而为《雨霖铃》教学内容重构奠定基础。

(一)背景辨析:中学语文课堂上的“作者与背景介绍”,成为一节课直觉不自觉的逻辑起点。面对教材文本,教师习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介绍作者与背景,学生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带着“作者与背景介绍”去阅读文章是不符合阅读习惯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带着写作背景走进文本,无疑会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限制了多元解读的思维选择。更何况,如果教师介绍的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不是“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缘起,那么这种介绍就完全是无用功了。

依此观点,反观大多数教师对《雨霖铃》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处理,我们发现教师要不就是全面介绍柳永与宋词的关系,要不就是搜罗奇闻异事,了解柳永的生平经历。但不论是柳永的一生经历,还是他的艺术成就,与“这一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了解《雨霖铃》的写作背景,这一点不难做到,只需要去查柳永作品及后人的注释即可,例如薛瑞生先生的《乐章集校注》或谢桃枋先生的《柳永词选评》。据薛瑞生先生的考证,这首词“必写于出仕之前”,即咸平五年,当时柳永十六岁。[ 薛瑞生:《乐章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谢桃枋先生认为,柳永大约在1027年离开京城,在断绝了科举入仕之路后,漫游江南,进行干谒活动,求得某些达官贵人的赏识,以期能改变个人的命运。[ 谢桃枋:《柳永词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从《雨霖铃》的用语与风格来看,当写于中年时期,即柳永在40岁左右离开京城、游历江南时。

(二)情感辨析:大多数教师在分析这首词抒发的情感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离愁别绪”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从词作本身来看,除了离愁别绪,这首词还带有作者的羁旅愁思。谢桃枋先生编选《柳永词选评》,正是将其归类为“羁旅之词”。在这首词中,作者从此地的离别,想象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心绪禁不住飞到了即将远行的千里之外。下阕中,作者再一次进行了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词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离愁,更多的是一种离开故乡、远在他乡的孤寂,其内心不仅有对恋人的思念,也有对故乡、对京城的思念,这其实就是羁旅愁思。

(三)手法辨析:这首词最明显的艺术手法,大多人认为是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笔者认为,情景交融需要进一步辨析。情景交融,或者说借景抒情,是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不过诗中的借景抒情多为“比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其重心在“情”,景物存在的价值在于触发、抒发感情,情由景生;而这首词更多的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重心在“事”而不在“景”。甚至可以说,不论是情景交融还是虚实结合,都不是本词最典型的手法。《雨霖铃》的最典型的手法就是铺叙与点染,这既是这首词与诗相区别之处,也是其作为慢词与小令的最主要的区别。这一点也是广大教师忽略的一点,后文将详细展开。

(四)意象辨析:一线教师赏析《雨霖铃》,往往将重点放在“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等带有浓重的离情别绪的意象上,因为这些典型的“离别意象”承载着主人公浓浓的别愁。即使是“千里烟波”与“暮霭沉沉”,也多是从别离情绪的角度进行分析。叶嘉莹教授认为,柳永词中出现了高远意象,这一点与其羁旅愁思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她看来:“柳永就把他志意的追寻和落空结合进去了;而且把他的志意的追寻和落空,结合了外边高远的景物。这才是柳永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大一个好处。”[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种景物描写在以前是没有的。《八声甘州》中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凤归云》中有“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这些景物已经不局限于亭台楼阁,不局限于女子闺房,而是走向了关山寒漠,走向了大千世界的千山万水。

(五)风格辨析:将《雨霖铃》认定为“婉约词”,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俞文豹在《吹剑录后续》中的“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记载,并且与苏轼的“大江东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张綖:《诗馀图谱》,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其实,将词的风格分为豪放与婉约,并无理论依据,很多词其实不是豪放词,也谈不上婉约词。吴熊和先生著《唐宋词通论》,研究了关于词的各种知识,例如词体、词调、词派、词论、词籍、词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唯独对词的风格只字不提。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词的风格的分类,一定要审慎,切不可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

 

三、重构:《雨霖铃》教学内容的“纵”与“横”

 

王荣生教授曾经提到过一种现象:“据我对课堂的观察,现在我们老师教‘词’,跟教‘诗’差不多,而教‘诗’,往往又像教散文,一句一句解释诗句的意思。我提出,我们今天备课,能不能把柳永这词,教出一点词的味道、词的特色来?”[ 王荣生:《求索与创生:语文教育理论实践的汇流》,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页。]反观近十几年《雨霖铃》的教学内容,确实存在着忽略词的文体特征的现象。诗和词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在词的内部,也存在小令与慢词等不同的体式。对《雨霖铃》教学内容的重构,应该建立在对以往教学内容扬弃的基础上,建立在词本身的文体特征上。

(一)横向建构:依据于诗与词的界限

以离别、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在宋代以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那些离别诗、送别诗,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从写法上讲,它们往往是截取送别的横断面,选取最有意义的点来渲染烘托,很少展现整体意义上的送别场景,除非是篇幅很长的叙事诗。选取横断面之后,再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借以抒情,有的诗歌会直接抒发离愁别绪。但柳永的《雨霖铃》,则是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离别场景与画面,这首词,有离别的季节、时间、地点、氛围,运用铺叙衍情法,细致地描绘和具体地刻画出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铺叙,在《诗经》中体现为“赋”的手法,朱熹曾解释为“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可以说,铺叙的手法是词特别是慢词与五言和七言诗歌最大的区别之处。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以往的离别诗也会有想象,但往往是单向度的,要么是从现在回忆过去,要么是在现在展望未来,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采用了一种自由转化时间和空间的写法。他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诗或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就拿这首词来说吧,从开篇到“竟无语凝噎”是现时的离别场景,地点在长亭。“念去去”一句则是着眼于未来,地点也随之转化为将要远行之地,即楚天。下阕开篇又回到现在,所谓“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进行了“今宵惊醒何处”的设问之后,作者的思绪再次跳往未来,跳到了远行之地,并且地点更为具体。“此去经年”,则再一次从现在出发,预想未来发生的事情。如此循环往复,回环曲折,正体现了词的独特的文体特征。从诗与词的情感抒发方式上讲,词更讲究婉曲,正如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26页。]在缪钺教授看来,诗与词的区别还在于:词是长短句,音节谐美,音乐性强,又因篇幅短,要求言简义丰,浑融蕴藉,故词体最适合于“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叶嘉莹、缪钺:《灵谿词说正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页。]。慢词讲究的就是时空的交错、反复的渲染、层层的推进,这种曲折与变化正是慢词的独特的文体特征,这与诗的单一、明快是不一样的。

(二)纵向建构:依据于词的发展脉络

柳永之前的词,大多是小令,创作主体以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为主。小令的创作,与传统的诗有相似之处,例如以五七言为主的句式。整个唐五代,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与柳永几乎同时的张先、欧阳修、晏殊,创作的慢词数量也有限。而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一生共创作慢词125首,《雨霖铃》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

从词的抒情主人公来看,《雨霖铃》的主人公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离别情境中的男子,另一方面,他也是离家在外的游子。因此,这首词的抒情,既有离愁别绪,又有羁旅愁思。“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是作者想象自己离家在外,漂泊于外地时的所见所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词中不仅有浓重的离愁,同时也有漂泊在外思乡思亲的愁思。这一点此前已有论述。柳永游子的抒情身份,在其他词中也有表露。例如他著名的《八声甘州》、《夜半乐》等,抒发的都是离家在外的羁旅之愁。这一点在以前的词中是没有的。总之,从红粉佳人到漂泊游子,宋词的抒情主人公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同时也影响到了词的境界。

从句式以及音乐性的角度看,柳永的《雨霖铃》写得也很专业。之前的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写词,其实是用写诗的手法写词,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句子内部的停顿也颇有规律。他们这些士大夫写词,长于小令,拙于慢词,而柳永恰恰是在慢词这一点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雨霖铃》中只有“暮霭沉沉楚天阔”和“多情自古伤离别”两句话与七言诗句很相似。其他如“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便纵有千种风情”等,在断句上与五言诗和七言诗有较大的区别。这首词中大量的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是以前诗歌中很少出现的,并且这些句子都符合平仄以及押韵规律。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柳永本身就精通音律,写出来的词自然“专业”。慢词其实在敦煌曲子词中也有,但往往被视为俗曲,晏殊等人只是不屑为之,甚至还嘲笑柳永,他们认为写与诗一样的小令才是正统,才高雅。但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如果没有自己的文体特征,没有自己的创作方法,那岂不就取消了词的独立性了。因此,柳永在词的“专业化”方面的成就,无人匹敌。

总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词的文体特征以及词的发展变化历程中去探究《雨霖铃》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仅仅探究情景关系、词的感情基调与氛围等等,那就降低了这首词的教学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