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9月23日:广州跟岗第七天:读詹丹教授的《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

(2016-09-24 08:42:34)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跟岗培训期间,我读完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詹丹教授的《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这本著作。詹丹教授曾经是高中语文教师,后进入大学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他是文学博士,同时也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他的文章不仅有文本解读的内容,同时还有试题研究,还有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读完这本著作,感觉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的理论修养还远远不够,看来还是要不断加强文艺理论方面的素养。

读詹丹教授的文章,我时时会感到一种独特的阐释视角与理论深度。这种阐释视角,是不同于流行于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的主流阐释,也与某些名家、教授的阐释有区别。文本阐释,很难说谁对谁错,也很难从价值方面进行简单的判断。但读了詹教授的文章,内心会由衷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叹,尽管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每一句话都能读懂。特殊的语言表述,使得文章的整体意思与局部关键,理解起来都有障碍,但一旦豁然开朗,便有一种别有洞天的境界。

詹丹教授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在解读《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时,他引入了一个“空间”的概念,探究的是在一个似乎是有形的物质空间里,其隐然存在的礼仪规范、情感思想是如何在小说中曲折呈现的(第21页)。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有一个细节,即林黛玉拜见贾母时,王熙凤因事晚来了,人未到,笑先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对于这个细节,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王熙凤泼辣性格的体现。詹丹教授从空间意义上进行了还原,认为王熙凤说话的内容是在表达某种歉意,由于要忙于家庭内部的事务,她不可能专门等待林黛玉的到来,但她毕竟迟到了,为了表达某种热情,所以急急道歉。但如果是与林黛玉同处一个空间,道歉就显得多余,因为她比黛玉年龄大,没有必要道歉。“当她在另一个空间把她的道歉大声表现出来时,她主要是针对众人,特别是为了附和贾母对黛玉的疼爱。”(第22页)无独有偶,在《宝玉挨打》这回,宝玉挨打的消息传进去之后,由于空间的分层,才有王夫人与贾母分批进入现场的差异。贾母进入现场前,必须有人通报,而不能等到贾母与贾政处于同一空间时,再有人通报。也因为有通报,贾政作为子辈,必须迎接母亲。那么贾母就暂时没有进入宝玉所在的空间,这就使得贾母能够在情绪激动中,言辞犀利、条理清晰地斥责贾政,而不致在见到血肉模糊的宝玉时因感情用事,把该说的话没有说完整。贾政在听到通报之后,急急忙忙出来迎接贾母,一方面出于孝道,从空间意义上讲,也是为了挡驾,不愿意让贾母看到宝玉。这个分析就特别有说服力。

从空间的文化意义解读文本,还体现在詹丹教授对《项脊轩志》的解读中。在他看来,用简单的“悲”与“喜”都不能概括文章的主旨。《项脊轩志》,隐含着一个从物理空间过渡到人伦空间的过程,而在人伦空间里,作者对母亲以及祖母言行的回忆,恰恰是作为家族衰败的异质化因素与家族衰败相对抗的。说白了就是,当家族分崩离析时,那种带有伤感的温情以及对家人的关爱,构成了家族衰败的对立面。“予居于此,多可喜”向“多可悲”的转变,就不是简单的情感变化,同时还是“物理空间的败坏与修复的完成向着家族人伦空间败坏与修复同构过程的努力转变”(第128页)以前我们解读《项脊轩志》,总是简单地归纳悲与喜的表现与原因,特别是在分析“悲”时,往往将家族衰败的遗恨与对亡母的思念并列,认为这些都是作者悲情的原因所在,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阅读詹丹教授的这篇文章,也启发了我在分析同类问题时,要在比较中进一步追问,不能流于表面。

詹丹教授解读文本,特别关注文体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复杂张力。在詹教授那里,文体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常识,同时也是文本内容的表现形式,其与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分析《岳阳楼记》时,詹教授就从“记”的文体特征入手,分析旁观视角与主观抒情之间的复杂联系。在分析《谢道韫咏絮》时,又能从笔记的文体特征入手,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对《黄生借书说》和《想北平》的分析,也是如此。

阅读了詹丹教授一些文章,我本人也似乎对文本解读,特别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新的认识。分析文学文本,无非就是探究主体的情感状态、文本表现的外在世界、文本的表现形式三者之间若隐若现的复杂关系,说白了就是“言象意”之间的互动,这既是一种创作学的视角,同时也是文本赏析的视角。以往解读文本,总是将三者并列,从而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要么就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定律式的解读,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的就是:这三者之间是如何有机地统一于同一个文本的?在解读《想北平》时,詹丹教授正是从主体的感情、客体的特征以及散文的言说形式入手,认为《想北平》实现了对象和主体的双重建构。再比如在解读《清兵卫与葫芦》这个短篇小说时,詹教授从“情节的辩证法”的角度进行解读,得出了更为深刻的结论。

除了文本解读,詹丹教授对历年试题特别是古诗文的题目的分析,更令人击节赞赏。在对2013年全国古诗文试题的分析中,詹丹教授认为诗歌题目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诗意的整体性,再加上命题者对诗歌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出现了种种问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陆游的《鹊桥仙》的批评。陆游《鹊桥仙》最后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赐与”,题目要求分析这句词引用贺知章的典故的用意,答案是:“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这个答案过于散文化,不太符合高考改卷的要求。詹丹教授认为:“词人内心愤懑的意思当然有,但其否定皇帝恩赐的意义,既说明自身精神世界的充溢,也在暗示皇帝更应该为下属建功立业提供条件,而不是为他们的退隐作安排。”这个理解就很符合陆游的文化心态,答案完全是站在现代立场上,对诗歌意思的歪曲式解读。

读大学教授的书,先不要想着能够如何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首先想着如何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特别是文本解读方面的修养。我们可以批评大学教授不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在文本解读方面确实有独到的眼光,值得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