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一起讨论《归园田居》
(2015-09-25 15:44: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用元好问的话说就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首诗学生已经会背诵了,于是我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讨论加启发。
在讨论前,我先讲了讨论与表达的要求。首先是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本身不存在对错之分,但必须言之有理。其次就是要组织好语言,你的观点怎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让他人听明白,不仅要让别人听明白,还要让别人感觉语言组织得很美。从从这两个要求出发,我们开始了思维之旅与审美之旅。
首先,题目“归园田居”如何断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
这节课,我一共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或者说为我们展现了哪些世界?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有一组同学提供了如下答案:官场世界、尘俗世界、尘网世界、田园世界、自然世界、乡村世界等。经过思考,大家发现这些世界又可以分为两组,后来大致一致认为用“尘俗世界”和“田园世界”作为概括,这两个世界从本质上是对立的,并且陶渊明正是从“尘俗世界”回到了“田园世界”。而与之相关的概念,同学们也很快就找到了,与“尘俗世界”相关的是尘网、樊笼,与“田园世界”相关的是丘山、旧林、故渊、自然等。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分别概括这两个世界的特点。这不仅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词汇量的训练。一组同学概括出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例如勾心斗角、束缚、尔虞我诈、倾轧、黑暗、肮脏、功利等,另一组同学概括出了“田园世界”的特点,例如闲适、宁静、清新、自然、天真、淳朴、质朴、明净、自由等。我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田园世界是否很美?但这个问题是需要从第二个问题引出的,可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没有一个同学将答案定位在“美”上,课堂一时陷入了尴尬。此时,6班杜颐亭的观点让整节课“峰回路转”,她概括出了一个特点:诗意。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个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第三个问题。
在抛出第三个问题时,我先问了杜颐亭同学一个问题:你说田园世界的特点是诗意,不就是狗啊鸡啊,乡村啊炊烟啊,哪里有诗意?她回答之前,我又强调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即这个问题关系到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层次,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且找到合理的答案,就标志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了。于是我先请大家讨论,即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究竟是否有诗意,或者说是否很美?
讨论了3分钟之后,我又请了几位同学跟大家交流。林启和认为不美,原因是陶渊明如果一味沉醉于田园生活的话,也会渐渐麻木,或者说,他所欣赏的仅仅是表面。有的同学认为自然就是美,我表扬了他,并且引用了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名言作为佐证。有的同学认为质朴天然才是美,鸡和狗虽然都是平常景象,但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经过雕琢,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有的同学认为外界景物本身美不美不重要,重要的是陶渊明具有了一种平和的心态,他觉得很美。有的同学认为与官场生活相比,这种平凡的场景也是很美的。也有的同学认为,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其中吴英忆华、杜颐亭、李晓鋆、柯鸿基、袁祖宜、严诗琪等同学的观点表述清晰,言之有理,语言组织得很不错。而6班的吴航宇同学提供了另一种分析的视角,他认为这首诗的景物并非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经过了诗人的艺术加工,从诗歌的文体上讲,诗人笔下的景物自然带有了诗意。这种与众不同的视角,立刻将课堂带入了纵深的境地,我对他大加表扬。
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首先,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其次,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另外诗歌的用字、句式方面也很有特点。
最后一个问题是,按照现代人的看法,做官意味着富贵,意味着特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与更多的社会资源,谁都向往做官,谁都向往考公务员,其实对于陶渊明而言,做官也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保障,既然如此,怎么理解“归园田居”的独特意义呢?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照例要求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言之成理。虽然同学们还没有回答完毕,但我想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引导,这个问题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我认为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