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豫北闲人
豫北闲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94
  • 关注人气:4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9月12日:焦仲卿的“情商”——听郭老师歪解《孔雀东南飞》

(2015-09-12 23:34:2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翻阅了大量的《孔雀东南飞》的研究资料和赏析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不在歌颂焦刘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无一不在批评焦母和刘兄的冷漠与专制。对于这“一边倒”的评论,我觉得要么就是我的解读水平低,读不出那么单一的含蕴,要么就是这些评论家缺少质疑的精神。在解读《氓》时,我主张从理性阅读与审美阅读两个层面进行,并且去分析二者之间的矛盾背离之处。

于是,这就涉及到焦仲卿的形象问题。以往的评论家在歌颂焦刘爱情时,刘兰芝的光辉形象无形中淹没了焦仲卿的卑微。而我将原文又读了几遍之后,突然感觉,其实,焦仲卿的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情商太低”。且听我歪解一番。

文章的第二段,就是刘兰芝的自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就拿这段自诉来说,我的感觉就是:一、这其实是作为媳妇的刘兰芝在向丈夫诉说委屈,或者说是发发牢骚。在兰芝看来,自己不仅勤劳能干,而且饱读诗书,知书达理,精通音乐,可以说是德才兼备。而自己的勤劳能干并不能得到婆婆的认可,所谓“大人故嫌迟”。刘兰芝的字里行间,我个人读出的是略带夸张,例如“心中常苦悲”、“夜夜不得息”、“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等,总不能“说自己,一朵花;说别人,豆腐渣”吧。不过,这也没什么,在丈夫面前说说自己的委屈,理所当然,无可厚非。或者说,兰芝此时并非真的想要与丈夫别离,而是希望自己的委屈有人理解,有人安慰。此时的焦仲卿,听了这番话后,没有及时安慰兰芝受伤的心灵,也并不清楚自己妻子内心的委屈所在。或许是听到了“大人故嫌迟”,便立即来向母亲理论。第二、焦仲卿作为庐江府小吏,经常不在家,自己的妻子与母亲则长期生活在一起,矛盾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从一般道理上讲,刘兰芝与焦母,如果不是因为焦仲卿,二人可能素不相识形同路人,自然也就没有矛盾可言,正是有了焦仲卿,她们之间才产生了某种关联,而充当她们沟通桥梁的焦仲卿却又时时不在家,这就为以后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焦仲卿听了妻子的自诉之后,本可以这样跟妻子解释:“我工作在外,家里全靠你照应,母亲上了年纪,妹妹还小,你可以说是劳苦功高。你的辛苦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你的委屈我心里也非常清楚。你看我母亲上了年纪,有时候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可能不如我们年轻人,您看在我的面子上,就不要跟老人家一般见识。这样吧,我回头会跟咱妈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误会在里面。遣回家之类的傻话,咱以后就别再提了。我们组成一个家庭不容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信一定能够将幸福的小日子过好。”可惜他没有冷静思考,立即来向母亲理论,甚至带有“兴师问罪”的意味:“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短短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焦仲卿的冲动。首先,在听了妻子一面之词之后,他并没有认真思考妻子所说的是真是假,有无夸张的成分,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至少也该委婉地向母亲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吧,说不定这里面是有误会的。即使妻子所说的是真的,那也应该委婉劝解,因为他的目的应该是消除母亲对兰芝的偏见,在媳妇与母亲之间充当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其次,他明明知道母亲对兰芝有偏见,却在母亲面前说气话,“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那他隐含的意思就是在与刘兰芝成婚之后,他的官运开始亨通,这不明摆着是说假话吗?更有甚者,他不仅没有充当沟通者,反而发誓说要与兰芝活着时同床共枕,死了也要做夫妻,这种话一说,不是火上浇油吗?第三,他说话的语气过于生硬,听到妻子受了委屈,立即跑来辩解,甚至无形当中将责任全部推给母亲,所谓“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那隐含的意思就是我媳妇是绝对正确的,为什么得不到你的垂青与宽容,如此赤裸裸的指责,无异于将积累已久的矛盾激化了。第四,焦仲卿一张口,说话总是不留余地,将话说绝,既不给对方台阶,也不给对方辩解的机会,这一点不仅存在于与自己母亲的对话中,也存在于与兰芝的对话中,特别是矛盾激化时。

试想,如果焦仲卿讲话能够委婉一点,多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当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家庭团结和谐,他完全可以说:“母亲啊,儿子我在外地干活,不经常回家,对您老人家缺少照顾与关心,真是对不起。我媳妇兰芝因为年轻,可能不太懂事,平时相处少不了磕磕碰碰,如果她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代她向你老人家陪个不是。因为我在外地工作,对家庭疏于照顾,家庭重担都落在你一个人头上,我也于心不忍。好在兰芝也不是一无是处,她干活还算勤快,这方面也可以帮您减轻不少家庭负担。如果您对兰芝有不满的地方,您告诉我一声,我回去跟她沟通一下。”如果焦仲卿这么跟母亲讲话,焦母还会火冒三丈吗?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焦母就是再专制再不讲理,也不会无理取闹的。

果然,母亲非常生气:“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通过焦母的叙述,她对兰芝最大的不满意在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问题了,其实兰芝与婆婆之间的矛盾根本就不是同一个话题,兰芝主观上认为婆婆故意嫌自己干活太慢,而焦母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一点,婆婆对兰芝最大的不满在于“无礼节”和“自作主张”,这一点是否属实,就需要焦仲卿去核实,去询问沟通。或者说应该进一步向母亲询问,兰芝“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样方能消除误会,化解矛盾。

可惜,他再一次冲动了,甚至有点耍小孩子脾气:“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当听了母亲说到东家贤女时,焦仲卿火冒三丈,内心怀愤地讲出了这番话。我们经常说吵架无好语,往往矛盾就是“话赶话”,于是会从一件小事吵到离婚,非理性情况下的话语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此时的焦仲卿,恐怕早已忘记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是在冲动之下将矛盾激化得愈演愈烈,甚至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果然,焦母也寸步不让:“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刚开始还是“吾意久怀忿”,此时已经成为“吾已失恩义”,或许是焦仲卿的话让母亲说出了心里话,或许是焦仲卿的态度让母亲说出了赌气话,但不管怎么说,此时,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事情彻底无可挽回了。

在我看来,焦仲卿情商低的一大表现就是对自己的能力不太了解,明知道自己在家里做不了主,因为他名叫“仲卿”,或许是排行老二,在家里的地位不如长兄,这一点与刘兰芝的兄长不太一样。一个在家里没有话语权的人,却偏偏要任性使气,妄图凭借气话打动母亲,这就没有做到“知己知彼”,一个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母亲的人,又怎能在对话中取得主动呢?退一步讲,他的主要目的根本就不是娶不娶东家贤女的问题,而是缓和兰芝与母亲之间的矛盾问题,可惜在与母亲的对话中,早已将这一点忘得干干净净,最终不仅没有缓和婆媳矛盾,反而将母子矛盾也激化了,而这一点恰恰给夫妻关系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看到母亲暴怒之后,焦仲卿突然软弱了,他不再据理力争,更没有采取极端的方式处理,而是选择了退缩与投降。殊不知,他的懦弱直接导致了兰芝的被遣。“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就是这种懦弱的具体体现。而紧接着,焦仲卿又犯了另外几个错误。我们来看:“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首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句话说得太没有水平了。虽然,这句话可以博得兰芝对自己的理解,但无异于将母亲彻底抛出。我本人倒是不想赶你走,但是迫于母亲的压力,我也没办法。这难道不是将原本降到冰点的婆媳关系再一次扔向了冰窖之中。听到这句话,兰芝又会怎么想?家庭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其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读到此处,我简直想拍案而起,直接抽焦仲卿几个耳光:你媳妇已经被逼的回娘家了,你家里的矛盾已经激化到顶点了,这个家已经面临着散伙的危险。这个时候,你还想着自己去上班,将这些家庭矛盾全部抛开,这不是不负责任又是什么,这不是逃避又是什么。焦仲卿的懦弱,在这句话里表现的最为明显。这不是情商低又是什么?

再次,“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这是典型的轻诺寡信。你焦仲卿难道不了解自己吗,不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此时的你,还有什么招数使得婆媳关系恢复,还有什么本事说服自己的母亲,重新接兰芝回家。可以说,他一点把握都没有。既然没有把握,这句话只能算是镜花水月的美好的幻想罢了。因为,如果不说服母亲,兰芝是不可能再回来的,除非二人离开家庭在外单住。

最后,“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这是典型的对兰芝的不负责任。既然自己没有能耐说服母亲,又怎能一厢情愿地要求兰芝在娘家等候自己的消息,这种等待,对兰芝来说,一方面是青春的流逝,另一方面也是绝望的守候。她要等到你什么时候,你才能处理好母子关系再来迎接她回家呢?既然没有把握,又为什么要要去兰芝等待自己呢?

总之,从实用理性的角度解读,焦仲卿是一个典型的懦弱、冲动、盲目乐观、缺乏理性的“情商低能儿”,但愿我的判断是错误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