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7月16日:《哦,香雪》的主题再辩

(2015-07-17 17:00:11)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荣生教授主编的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教材中,编者在《哦,香雪》一文的课后练习题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两种阐释,请在一种反思的平衡中,重读课文,深化思考。

香雪换得塑料铅笔盒的历险,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了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土中国走向开放的起点。

香雪不顾父母双亲的爱与辛劳,执意去换塑料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这无意中形成了小说的“反高潮”,意味着纯朴美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可悲而可怕的失落。

对于第二种意见,我是不太认同的。首先,香雪执意换回塑料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这就言不符实。香雪是台儿沟唯一一个到镇上读初中的学生,由于贫穷,她使用的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遭到了同学的耻笑,而她的生活方式也一直是受到同学们笑话的由头。这给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带了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但她又无法埋怨谁,于是就想利用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那宝贵的一分钟,用母亲攒下来的四十个鸡蛋去换一个塑料铅笔盒,或许,她要想换的并非铅笔盒本身,而铅笔盒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先代文具,更是自尊。对于台儿沟的姑娘们,不管她们换回了什么,发卡也好,纱巾也好,都无可厚非,都值得敬重,而香雪换回的铅笔盒,更值得敬重。这是一个女孩子真实而美好的心理反应,更是一个有抱负的女孩子的理想与追求。“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这不就是一个女孩子最纯真最美好的隐秘心理吗?难道这也值得谴责,还要扣上“虚荣心”的大帽子?

在寻找“借口”时,香雪这样想: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在这个可爱的借口里,我们读到的并非谎言,而是香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自尊心的换回,对大学及窗外的世界的向往。在独自一人返回家的途中,她还想起了台儿沟:“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丛从容容地下车。”这就说明,在香雪小小的心灵中,铅笔盒不仅是个人的自尊,更是乡村的自尊,这种天真而可爱的想法难道不值得敬重吗?

其次,台儿沟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吗?台儿沟代表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致的部分,恰恰相反,它代表的是传统中国最薄弱最落后的部分。台儿沟很封闭,很贫穷,难道这是台儿沟自己造成的吗?不对!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中国有太多的“台儿沟”,成为“被发展遗忘的角落”。作为社会进程中的一员,台儿沟的每一个人也都有权利享受现代文明与科技的一切成果,这是他们正当而理直气壮的追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谁都没有谴责台儿沟的理由。至于说“纯朴美好的传统文化可悲而可怕的失落”,这就更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了。那些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生活便捷富裕,却要偏僻的古村落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纯朴与美好,道理何在?当然了,台儿沟人们的纯朴会不会在社会发展中失落,这还很难讲,即使失落了,也是正常现象,谈不上可悲,更谈不上可怕,因为建立在封闭、贫穷与落后基础之上的“纯朴”,才更可怕,而对这种纯朴的偏执,才是更为可怕的现象。

纯朴的失落,并非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但纯朴的保持,更不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所要做的,或许是反思,是重构,是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当台儿沟的乡村人想要敞开怀抱,投向现代文明时,难道现代社会能拒而不纳吗?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写道:“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香雪和她的伙伴们,连同整个台儿沟,在走向新时代的路途中,将会经历怎样的变故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话题,虽然这个主题已经超出了文本本身。

陈思和先生继而论述道:“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但敏锐的作家铁凝却从现代化(火车的象征)进入以前的人性淳朴的民间社会作出美轮美奂的赞美,这种深远的意蕴,将会超越时空而发生永恒的魅力。”这确实是“现代性的困境”,一方面,传统中国中的美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珍贵,其原生态越来越需要人类去珍视,另一方面,这种美好是建立在封闭与落后的基础之上的,难道现代化要意味着继续封闭和落后下去吗?

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叙述者并非台儿沟人,而是一个以全知叙述姿态出现的文明社会里的人,他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一分钟带给台儿沟人的变化,他甚至上慈悲的佛祖,用宽厚的目光俯视着芸芸众生。他“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