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说”还是“不说”:读《记念刘和珍君》
(2015-06-25 09:40: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 |
高中时期,我学过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但印象渐渐模糊了。粤教版教材上也没有这篇文章,而现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上就有本文。重读此文,对鲁迅的个人性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本始终纠结着“说”与“不说”的矛盾,正如杜甫的“沉郁顿挫”一样,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也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点。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作重心并非历史地陈述“三一八惨案”的原由与经过,而是在述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与感受。正如钱理群教授说:“在他那里,存在着两个转化过程:首先是将历史事件转化成个人心理事件,然后又将个人心理转化为文学艺术(意象、画面、色彩、声音等等)。”对于这篇文章而言,“三一八惨案”的经过需要教师去补充,刘和珍的形象,通过概述文本,学生也能够把握,比如“微笑温和”与“暴徒”之间的矛盾对比。本文最难的地方就是把握鲁迅个人的“心理事件”,他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件中的个人的私人化理解与阐释。于是我们发现,在第一节里,作者说“三一八惨案”已过去七天,在这一周的时间里,鲁迅并非任何文字都没写,在《无花的蔷薇》的几个段落中,他写到了惨案本身,他说:“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但是这个记述里没有作为个体的刘和珍。在这一周里,鲁迅先生肯定不止一次地想要写文章纪念刘和珍,但一直没有写。
当程君“正告”作者“先生还是写一点罢”时,作者回忆了刘和珍预定全年的《莽原》的事,这时,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作者又用异常“冷漠”的笔调说写不写对死者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生者,只能写一篇文章了。在有了写作的愿望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悲痛、悲愤、悲哀、悲凉到了极点,到了极点反而不容易抒写内心的复杂的感情。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即“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句话不能理解为“极度愤怒,愤怒到了极点”,而是离开了愤怒,进入了深广的哀痛之中。
作者虽然无话可说,但还是发出了对“真的猛士”的赞扬和对“庸人”以及“非人间”的愤怒与无奈,为了警醒“庸人”,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而且再不写,就要忘却了,因为“忘却”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于是作者下定决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三四节是围绕刘和珍来叙写的。第三节回忆了作者与刘和珍的交往经历,其实,作者对她印象并不是特别深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这一节中,教师要注意“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表述,注意“第一次”“直到后来”“待到”等表示时间推进的副词,注意“常常微笑着”与“始终微笑着”的区别。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作者听说了惨案,这一节最重要的就是一些虚词的使用,“居然”“颇为”“向来”“然而”“况且”“然而”“还有”“而且”等,这些似乎是在“蓄势”,一个“但”字,实现了大逆转,将对段政府与流言的愤怒表现出来了。在这个即将爆发的时候,作者却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里面有绝望,有无奈,有沉默的心情,更有爆发的欲望。
而在第五节,作者上来就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想要说的话就是对刘和珍以及杨德群、张静淑遇害的极度悲痛与悲愤。“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这种婉曲的表述,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与矛盾,接着便是叙说三位女子遇害的经过,注意“从背部入”“中了四弹”“立仆”“也立仆”“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等描写,看似冷静的描述,其实隐含着作者无比的悲痛。第二段,刘和珍前加了定语“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另外二人加了“沉勇而友爱”的定语,这时,作者感情到了极点,发出了对三个女子的无比敬仰和对段政府的无比愤怒之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也就是说,作者的感情此时已经到了极点。
冷静下来之后,作者又客观分析,陈述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其实,作者是不赞成请愿的,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爱,出于对战斗的有效性的思考。但这并不代表刘和珍等人的牺牲就毫无意义,“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最后一节,是更为理智、冷静的分析,当局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更能反衬出中国女性的从容与勇毅,从而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这些,其实就是作者“还有要说的话”。
而此时,作者来了最后一转,“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者明明说了很多,可此时却说“我说不出话”,这并不是说作者之前说的话没有任何意义,而是作者还有更多的想法更深入的思考,只是离事件发生的距离太近,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的感情还没有转化为更为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及更为有力的反抗的力量。“但”,说明作者感觉对刘和珍的纪念,这篇文章是不够的,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把握从“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到“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从“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到“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到“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再到“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脉络,那文章,就被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