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4月30日:听王荣生教授讲“语文教学知识”

(2015-04-30 00:11:57)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某些对语文老师的宣传报道有两个极端,第一个是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仅要懂文学,还要动语言学、文艺学、文献学、文化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这是“专业无限论”。第二个是语文老师好像什么人都能当,只要认中国字,会说中国话就行,这是“无专业论”。这两种低端的报道方式,其实也反映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意识不强。王荣生教授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了对“语文教学知识”的阐述。

王荣生教授区分了教师知识、学生知识和课堂交往中的名词术语,例如教师说:“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篇课文,用最简练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其中“快速阅读”就是一个术语,“概括”也是一个术语。在他看来,“快速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是按照关键部分来阅读的方式,主要是跳读,例如看标题,看第一段,看段落大意句子等。而“概括”就是提炼中心句,将下位的内容上升为上位的内容。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还没有达成一致。再比如,我们在课堂上习惯说“感悟”“体会”“品味”等,但这些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具体操作步骤,还不够明确。

在王荣生教授看来,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由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语文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构成的。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学若干知识点、文学理论若干知识点、文章学若干知识点、心理学若干知识点。例如文章学的基本知识,我们现在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修辞中的比喻,过去讲本体、喻体、比喻词,最后落在相似点上,这在王荣生教授看来,是完全不对的。从阅读的角度看,“比喻”应该突出本体和喻体的相异点,即在突出本体和喻体的相异点时,才用比喻。这个观点值得好好思考。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王荣生教授指出了阅读和学习阅读的纲领,即阅读的观念,阅读活动中的理解,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阅读的规则和策略,“文学鉴赏”的含义以及实用文阅读类型。我们在高中阶段,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在教阅读,课文一篇一篇挨着讲,文言文、散文、小说、新闻、诗歌、传记等等,各种文体都有所涉及,但是我们似乎对阅读教学这个概念很陌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教阅读,这里面就有一个脱节。正因为不清楚阅读教学的要义,于是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阅读结果。关于这一点,我准备再去读《阅读教学教什么》这本书。

王荣生教授还提到了语文课程资源知识,即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的把握、对优秀语文教师及成功课例的熟悉、对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杂质的了解。这其实指明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及基本的研究范围。目前,我对“优秀语文教师的课例”很感兴趣,猛然发现这才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拿到一个课例之后,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评价,然后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能力与教学能力。今年,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要写50篇课例评析的文章。

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这本书的第9讲《从课例中获取语文教学知识》中,王荣生教授又明确指出,应该从“课例”中获取语文教学知识。在他看来,从优秀课例中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位老师在这篇课文中教了什么和怎么教的,以及这位老师为什么要教这个和为什么要这么教。我们把“为什么要教这个和为什么这么教”的知识,称之为语文教学知识。那究竟应该从优秀课例中获取什么呢?王荣生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从优秀课例中看出名堂。“名堂”这个词意义指向不太明确,我个人认为其实就是会区别课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会区别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会辨别哪些属于好的课例,哪些属于糟糕的课例。王荣生教授以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为例具体说明,这节课有三个核心教学环节:第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第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第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他具体分析了这些设计中学生的角度、分析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区别等等。这是一项基本功,还需要慢慢摸索。

第二,从优秀课例中获取语文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点。第一是终点,即教学目标。第二是起点,即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三是台阶,设计两到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弥补落差。所谓达到教学目标,是学生上课前阅读课文是一种理解和感受,通过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他的理解和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环节设计上,还应注意两点,一个是这个环节学习什么内容,第二个是这个环节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

第三,从优秀课例中获取组织教学环节的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教学环节在纵向上递升或者扩展,第二个是教学环节在横向上有关联。这个讲得很抽象,也是我目前在教学设计上的忽视的地方。

第四,运用从课例中获取的语文知识。王荣生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讲到:“只有明确课文最要紧的地方才知道学生最终要去哪里。当你明白了学生在什么地方,要到哪里去,确定了起点和终点。然后你再想如何设计,第一步学生应该怎么走,第二步学生应该怎么走,第三步学生又应该怎么走。这三个点想清楚了,备课就备好了。”

这些讲解让我对优秀课例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我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评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可以从优秀课例那里获得启示。一句话,评析优秀课例,就是不断提高自己语文教学综合能力的法宝,只可惜,我明白得有点晚,现在奋起直追,还来得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