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1月26日:读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2015-01-26 16:17:0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跟赶场一样,夜以继日地读完了马正平先生主编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一书。

读这本书,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参加中山市教研室张华老师的课题“中学写作语言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语言技术与思维技术,我完全是门外汉,对此没有进行过任何思考。以前有人问我如何写文章,我也总是强调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的结合,讲如何引用他人的材料,至于如何写一个句子,完全是一种写作经验的呈现。但是听了张华老师的“技术分析”理论,觉得颇有新意。在一个讲究“素养”的时代,谈“技术”是需要勇气的。潜移默化中,我不知不觉对于“技术”语文也有了一些感觉。于是迅速找来马正平先生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来读,果然受益匪浅。

其二就是我对目前班级语文作文教学状况的思考。以前我强调立意,但是学生还是跑题,这就说明除了学生思维方面的原因,还有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一篇文章,除了立意,还有书写、语言、结构、素材等因素,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方面的指导,我却乏善可陈。于是为了加强自己指导作文的实践能力,为了“补课”与“充电”,我临时抱佛脚,读完了这本书。

马正平先生在本书中对中国高校的写作状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建立了具有汉语特色的写作理论,既能吸收西方心理学、文艺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能继承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与文章理论,中西合璧,再加上作者的独创性的思考,才成就了这本煌煌巨著。我最佩服马先生的是,在主编这本书之前,他以前写下了5卷175万字的当代写作学研究巨著《写的智慧》。用175万字研究一个学术话题,这需要怎样的坚持,需要怎样的付出。十三年磨一剑,马正平长期蛰伏,终于一招出手,立刻震惊天下。我们做学术研究,或者课题研究,周期只有三年,三年要想突破一些理论问题,又该需要怎样的付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我本人而言,我并没有全面了解马正平先生建立的“高等写作学”的理论的“野心”,我只是想从博大精深的著作中寻找能够指导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观点,或者说,希望能够将“高等写作学”理论转化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理论实践。此前,阅读马正平先生主编的《高等写作学引论》已接触到部分理论,此次又有新的收获。

在第4章《渲染反衬 内容章法——内容章法的写作赋形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中,马正平先生提出“重复”与“对比”是写作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这其实就是打开学生行文思维的总方法。根据这个总方法,我打算利用荀子的《劝学》这篇文章,跟学生讲讲议论文写作的“重复”与“对比”思维的运用。对于每一种思维而言,又可以建立相应的路径思维,例如因果思维、相似思维、文体思维等,而在路径思维的框架下,又可以诞生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思维技术与分析方法。例如相似思维,又可分为自相似与他相似等等。用这些理论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比讲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要有效得多。

在第5章《虚实波澜 笔下生花——文采美感生成的张力思维模型的建构》中,马正平提出“张力思维”的概念,用以解决文章的“文采美感”问题。张力,既包含冲突,又包含和谐,是文章美感生成的重要途径。在张力思维的指导下,马正平先生又提出表达对象、思维方式、表达的量的变化、表达速度的虚实结合等几种具体的类型。对于议论文而言,“虚”与“实”之间就形成了张力思维,前者指的是说明道理,抒发感情,后者指的是举实例,引依据。这是总的思维,也是议论文美感的来源之一。

在第6章《分合自如 思如泉涌——分析性写作路径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中,马正平提出“路径思维”的概念,提出了“因果性分析思维”、“构成性分析思维”、“过程性分析思维”三种模式。第一种的方法主要有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这些方法我已经全面给学生普及过,我的学生也能够熟练应用这些分析方法去结构文章。第二种分为类型分析、结构分析等,所谓“构成”既可以指实体物的构成,也可以指观念物的构成,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议论文。例如结构分析,可以把某一观点分解为几个构成元素、因素、部分来考虑,从本质上讲,这属于“定义分析”。第三种则分为历史分析、环节分析等,历史分析就是围绕着某个概念进行历史的梳理,这在中学议论文写作中不是太常见,环节分析类似于构成分析。也就是说,我们在指导学生议论文分析方法时,不妨将所有的方法归结为:定义分析、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这样既明了,又方便操作。

在第8章《深刻灵活 敏捷独创——写作思维优秀品质与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中,马正平提出“思维品质”的概念,包括充分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代表一种人文精神,独创性和敏捷性分别代表思维的结果与速度,均无方法可言。而充分性、深刻性与灵活性,马正平先生则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多维分析与多维综合、剥笋式分析与综合、角度时机分析与角度时机综合。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这些也是实用的操作方法,例如多角度分析、层层分析都是平时讲过的,实质上就是多维分析与剥笋式分析。

在第15章《 立意之本 攀越极限——写作炼意/立意思维操作技术训练(下)》中,马正平重点探讨了立意的思维操作。在他看来,“新颖”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的审美理想,“新颖”的表现则是:深刻、深远、高远、高妙、奇特、生僻,而这恰恰也是议论文写作的审美理想,因此指导意义非常大。接着,作者又运用思维技术,具体了分析了达到“新颖”的技术:“深刻”的技术就是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前者是逻辑深度,后者共时深度;“深远”的技术就是功能分析,即面向现象之后的未来状态的因果分析;“高远”的技术在于超越性综合,即走出自我,面向群体;“高妙”的技术在于自相似综合与他相似综合;“奇特”的技术在于角度变换与时机变换,例如辩证思维;“生僻”的技术则是结构分析。这些分析技术与之前的路径思维是有相似之处的。

在此后的几章中,作者讲到了文章的层次,即渐进的层次与平列的层次,前者有概括联系法、因果联系法、问答联系法、接近联系法、类似联系法、对比联系法等。句子生成的措辞思维建构,具体到议论性行文的措辞,技术也是原因分析。而生篇行文,即篇章结构的生成原理,作者提出了重复与对比、起承转合、段落间贯通三个模式。具体到论述文,作者重点分析了“重复-对比”的思维路径:选择内涵相同的事实论据展开,选择内涵相同的理论论据展开,通过因果思维展开,通过过程-辩证分析展开等。

其实,具体到中学议论文的写作,大的思维就是“重复”与“对比”,小的思维则是“定义分析”“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只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技术,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建立在这些思维原理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建立中学写作思维的系统技术,例如命题(话题)作文的立意技术、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技术、议论文的路径思维技术、议论文的结构技术、议论文的语言技术、议论文的卷面书写技术等,这就比传统的审题方法、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素材应用、语言修辞等板块更具有指导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