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读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2015-01-26 16:17:0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育 |
跟赶场一样,夜以继日地读完了马正平先生主编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一书。
读这本书,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参加中山市教研室张华老师的课题“中学写作语言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语言技术与思维技术,我完全是门外汉,对此没有进行过任何思考。以前有人问我如何写文章,我也总是强调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的结合,讲如何引用他人的材料,至于如何写一个句子,完全是一种写作经验的呈现。但是听了张华老师的“技术分析”理论,觉得颇有新意。在一个讲究“素养”的时代,谈“技术”是需要勇气的。潜移默化中,我不知不觉对于“技术”语文也有了一些感觉。于是迅速找来马正平先生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来读,果然受益匪浅。
其二就是我对目前班级语文作文教学状况的思考。以前我强调立意,但是学生还是跑题,这就说明除了学生思维方面的原因,还有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一篇文章,除了立意,还有书写、语言、结构、素材等因素,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方面的指导,我却乏善可陈。于是为了加强自己指导作文的实践能力,为了“补课”与“充电”,我临时抱佛脚,读完了这本书。
马正平先生在本书中对中国高校的写作状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建立了具有汉语特色的写作理论,既能吸收西方心理学、文艺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又能继承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与文章理论,中西合璧,再加上作者的独创性的思考,才成就了这本煌煌巨著。我最佩服马先生的是,在主编这本书之前,他以前写下了5卷175万字的当代写作学研究巨著《写的智慧》。用175万字研究一个学术话题,这需要怎样的坚持,需要怎样的付出。十三年磨一剑,马正平长期蛰伏,终于一招出手,立刻震惊天下。我们做学术研究,或者课题研究,周期只有三年,三年要想突破一些理论问题,又该需要怎样的付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对我本人而言,我并没有全面了解马正平先生建立的“高等写作学”的理论的“野心”,我只是想从博大精深的著作中寻找能够指导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观点,或者说,希望能够将“高等写作学”理论转化为中学生作文写作的理论实践。此前,阅读马正平先生主编的《高等写作学引论》已接触到部分理论,此次又有新的收获。
在第4章《渲染反衬
在第5章《虚实波澜
在第6章《分合自如
在第8章《深刻灵活
在第15章《
在此后的几章中,作者讲到了文章的层次,即渐进的层次与平列的层次,前者有概括联系法、因果联系法、问答联系法、接近联系法、类似联系法、对比联系法等。句子生成的措辞思维建构,具体到议论性行文的措辞,技术也是原因分析。而生篇行文,即篇章结构的生成原理,作者提出了重复与对比、起承转合、段落间贯通三个模式。具体到论述文,作者重点分析了“重复-对比”的思维路径:选择内涵相同的事实论据展开,选择内涵相同的理论论据展开,通过因果思维展开,通过过程-辩证分析展开等。
其实,具体到中学议论文的写作,大的思维就是“重复”与“对比”,小的思维则是“定义分析”“背景分析”“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只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分析技术,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建立在这些思维原理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建立中学写作思维的系统技术,例如命题(话题)作文的立意技术、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技术、议论文的路径思维技术、议论文的结构技术、议论文的语言技术、议论文的卷面书写技术等,这就比传统的审题方法、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素材应用、语言修辞等板块更具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