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1月22日:读苏牧教授的《荣誉》

(2014-01-22 08:48:16)
分类: 读书心得

苏牧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这其实意味着他在电影专业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我看来,苏牧先生不仅是一位专业的电影理论专家,而且还是一位内心充满着诗意与激情的诗人。也就是说,他在看电影的时候,不仅用到了理论家的分析的深刻,也充满着诗意的情怀。这是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

德国天才哲学家诺瓦利斯曾经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诺瓦利斯不仅是哲学家,而且还是浪漫主义文学家,是诗人,他是在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哲学的感悟。其实,任何一门艺术莫不如此,文学艺术是这样,影视艺术也如此。电影,其实也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心灵的回归,每一部优秀的影片,都会挑起人内心深处的感伤。我以前对这一点感受不深,但是读了苏牧教授的《荣誉》之后,我才发现,以前的自己只是用眼睛在看电影,其实,看电影,还需要心灵的投入。

电影理论家贾内第在其名著《认识电影》里有一句话说:“在二十世纪,一个人不懂摄影机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这话说得过于绝对,不过以下这句话大致是没有问题的:一个不懂电影视听语言的电影理论批评家,其实也不是专业的电影理论批评家。从本质上讲,王一川先生的《第二重文本》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批评著作,毋宁说它是优秀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苏牧教授的《荣誉》最迷人的部分其实在于他对电影视听语言的比较式分析。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观影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苏牧教授分析的第一部影片是艾伦·帕克的《鸟人》。他分析了电影的片头的音响内容:一是鸟叫声和鸟的翅膀扇动的声音,二是火车行进中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声。在苏牧教授看来:“这两种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一个是滚滚向前、压碎一切的冰冷的机器;一个是自然界自由翱翔、歌唱着的生命和精灵。‘冷’与‘热’,机器与生命,秩序与自由,现实与浪漫…这些鲜明强烈的对比,表现了电视与理想的格格不入与尖锐的对立。”这种分析其实已经从电影的视听语言进入到了对电影精神内核的感知。

较之之前读过的戴锦华教授的《电影批评》和《镜与世俗神话》,这本《荣誉》给人的阅读审美感受也是深入人心的。前两种著作也有插图,不过一是数量少,二是与文字内容的匹配并不密切。而《荣誉》全书用了七八种颜色的书页,在视觉上就像在观看一部色彩绚烂的电影。书中到处是插图,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插图的解读,来详细讲解电影的视听语言,读者也是在通过这些插图,来了解电影的基本常识。插图是静止的,可以反顾观摩,不断地分析,特别是景别和构图,这一点在对《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分析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苏牧教授比较了“求婚”和“晨醒”两个镜头,前者属于过去的故事,后者属于现在的故事,前者构图精致,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后者生活化浓重,构图随意,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类似的例子还有作者对《美国往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分析。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话题,即作者对中国本土电影的精彩分析。与欧洲艺术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相比,中国的电影并不出色,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好电影。苏牧教授对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情有独钟。《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讲述了以马小军为代表的年轻人在一个特殊时代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这部电影我看过好多次,电影内容非常迷人,但是我的感觉也只是如此:电影很好看。看了苏牧教授的分析之后,我才明白了电影“为什么好看”。作者详细分析了马小军初见“画中人”的场景,画中人其实是宁静主演的米兰。最初,马小军是在用望远镜看,这个镜头就非常迷人。后来,马小军躲在床底下看,这个视角选取的不仅真实可信,而且颇有意味,这是一个懵懂少年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作者甚至将朦胧中的米兰的脸与《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的脸进行了对比分析。而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美国往事》的对比分析,从镜头与情节的角度找出了两者的诸多相似之处。

《美国往事》也是一部迷人的电影,在《镜与世俗神话》中,我读到了戴锦华教授的精彩解读,在《荣誉》中,我重温旧梦,仿佛回归到了读研时期的那个晚上。《美国往事》片长将近四个小时,但是四个小时弹指间过去了,因为电影非常迷人。一部电影,阐释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黑帮片,有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友谊,也有人说是爱情,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四个小时的电影把少年“面条”、中年“面条”、老年“面条”的一生行藏揭示得深刻感人,影片不断在现在、过去、过去的过去之间不断地闪回,导演将电影艺术的内蕴与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作者分析了“窥视黛布拉”和“重回纽约”两个片段,配上精美的插图,让我从另一重意义上将这部电影又看了一遍。导演说:“这部片子不是出于现实,也不是出于历史,而是出于想象。它是一部寓言。”我想,有必要再重温一遍这部精彩的影片。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还畅谈了电影与真实、电影与哲学、电影与生命、电影与世界等比较形而上的话题,这其实体现了作者作为诗人的独特的思考,只不过这些已不再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因为我所关注的只是电影的专业问题,即视听语言的问题。总之,这是一部非常专业的电影批评著作,阅读此书,其实也是一次异彩纷呈的“电影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