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1月1日:姜夔词清冷意象探胜——以《扬州慢》为例

(2013-12-31 21:37:43)
分类: 语文教育

本文发表于《现代语文》杂志2013年第12期

姜夔词清冷意象探胜——以《扬州慢》为例

郭跃辉 中山纪念中学

张炎在《词源》中评论姜夔词说:“词要清空,不宜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拨,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又说:“《扬州慢》……等曲,不惟清虚,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这个评论直接影响了后人对于姜夔词的评价与定位。从意象上讲,姜夔多选用清冷意象,这其实也是“清空”风格的体现。

意象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诗词鉴赏的重要概念。“意”即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则是外界之物象,“意象”就是诗词中饱含作者感情的具体物象,“意”与“象”并非机械地组合,而是有机的统一。把握诗词中的意象,不仅可以查知作者抒发的感情,而且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整体格调。在《扬州慢》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也会注意到姜夔对意象的选择,惜未进行深入探究。

一、清冷意象在《扬州慢》中之体现

夏承焘先生的《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将《扬州慢》置于全书之首,可见创作年份之早。当时作者22岁,自汉阳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燹的扬州,看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成为“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的败亡之城,禁不住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邓廷桢在《双砚斋词话》中说:“其时临安半壁,相率恬熙。白石来往江淮,缘情触绪,百端交集,托意哀丝。故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如《扬州慢》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面对一片萧条的扬州城,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描述,而是选取了一些典型意象,这些意象都具有清冷的特点。

 “荠麦青青”,初读似包含无限生机,可能误认为作者是在“以乐景写哀情”,其实不然。青青,除了让人感觉有生机外,还是一个阴冷的颜色词,属于冷色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如果能够联想到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那时候的十里春风是繁华的象征,放眼望去,尽是豆蔻年华的少女,而今放眼望去,只有“荠麦青青”,繁华与凋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废池乔木均是无情之物,连无情之物都不想再言兵事,更何况是人呢?

“清角吹寒”,繁华时扬州的黄昏应是歌舞笙箫,此时却有兵营号角传来,单是一个“角”已经让人感觉一阵冷清了。“角”前再加一“清”字,更加重了这种冷清。这还不够,“清角”吹出来的不是嘹亮的号角,而是阵阵寒凉。词意步步转深,寒意也层层递进。

“都在空城”,“空城”是作者对此时的扬州的整体感知。经历过战事之后,扬州城一片萧条,树无生气,人无活力,一个“空”字将这种清冷氛围烘托出来。如果将“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结合起来想象:黄昏时分,清冷的号角声回荡在空城,“此时有声衬无声”,三个清冷的意象“黄昏”“清角”“空城”,那清冷之意“更上一层楼”。

“冷月无声”,月亮的光辉呈现银白色,本就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作者犹嫌不够,再用“冷”佐之,再用“无声”饰之,那么月亮带给人的孤寂冷清可想而知了。传统象征着思乡的月亮意象此时已成为作者冷寂心理的寄托。

总之,作者面对凋零的扬州城,触景生情,心中充满无限凄凉意,想到作者此时只有22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可是面对兵事,作者竟有黍离之悲,思之令人伤怀。

二、姜夔清冷意象系列的成因探析

清冷,是一种远离尘嚣的孤寂,是一种居于内心的幽独。《扬州慢》中的意象特点也延续到此人之后的创作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这种阴冷的感觉正是姜夔发自内心的感怀。中学生显然没有与姜夔类似的经历,因此很难进入到姜夔营造的艺术世界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拓展,知人论世,结合姜夔的其他词作来理解这一点。

《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山峰居然“清苦”,可见作者内心的苦楚,这是他强烈的感情投射到外物的结果。

《踏莎行》:“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皓月冷千山”可与《扬州慢》“冷月无声”媲美,一轮皓月不仅可让千山冷寂,更能让作者内心充满凄凉。

《念奴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李贺诗有“冷红”一词,代表热情的红居然是冷的,他两种相反的感觉揉到一起。姜夔的“冷香”也是用通感手法,将感觉的“冷”和味觉的“香”打通。《莺声绕红梅》也有“冷香”一词:“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

《清波引》:“冷云迷浦 ,倩谁唤玉妃起舞。”姜夔笔下,有冷月,冷香,既然月可以冷,香可以冷,那么云也可以冷了。作者内心凄楚,看云时自然觉得云也凄苦。《法曲献仙音》:“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云有冷云,枫有冷枫,可以说姜夔将冷运用到了极致。

《探春慢》有“衰草愁烟 ,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衰草愁烟”,草的衰败尚可理解,烟却带愁,很难从生活逻辑角度解释。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湘月》:“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暗雨、暗柳也属于清冷意象一族。

姜夔偏爱清冷意象,显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内心使然。西方美学有“移情理论”,代表人物就是美学家李普斯,主要观点就是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要将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从而具有人的特征。姜夔的清冷意象也可以从移情理论中找到根据,面对同一种意象,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表现于文字肯定会有不同。

如果说《扬州慢》的清冷意象成因集中在“黍离之悲”的话,那么姜夔此后的人生经历加强了他对此种意象的选择。南宋偏安一隅,扬州、合肥以及江淮一带已属边境,昔时的繁华与今日的凋敝对照,作者的凄清心情自然得到理解。对于词人个人而言,个人生活并不幸福。他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生活来源除卖字之外,就是依靠他人的周济度日,于是词中经常会有漂泊主题。客居他乡、漂泊异地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使得他在观看外物时,往往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感情。物质生活没有保证,爱情生活更无从谈起。经过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与合肥女子的情事渐渐浮出水面,他寓居合肥时,与弹琵琶的双胞胎中的一位产生了恋情,但无法长相厮守,只能抱憾终生。千岩老人萧德藻欣赏其才华,将自己的妻侄女嫁与姜夔,可惜词作中并没有留下一言半语。国家的不完整、个人生活的不如意、爱情的不完满都使得姜夔一生多愁苦而较少欢乐,词人选择清冷意象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姜夔清冷意象的价值判断

如何评价姜夔词中的清冷意象,古人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而看法不一。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说:“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陈廷焯主“沉郁”之说,力推白石:“南宋词人,感时伤事,缠绵温厚者,无过碧山,次则白石。”而王国维主“意境论”,对于姜夔多贬低:“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又说:“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这两种相反的论调也给我们提供了理解白石词中清冷意象的视角。

如果站在“作者论”的角度,我们会认同刘熙载、陈廷焯的说法。“诗缘情”,诗歌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姜夔一生郁郁寡欢,这种愁苦心境反映于词中,就形成了独特的清冷意象。从清冷意象群中,我们可以把握到词人细腻敏感的内心。意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姜夔词作的独特艺术风格。

如果站在“文本论”的角度,我们会认同王国维的说法。诗贵含蓄蕴藉,诗词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王国维自己的话说就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拿冷月、冷香、冷云、冷枫来说,用带有主观感情的“冷”来修饰外物,于是读者就会感觉自己和外物之间“隔了一层”,诗句也就失去了含蓄的特点,读者一望即知其意,言尽意穷,也就没有韵味了。

总之,理论主张不同,对于诗歌的评价也会不一。姜夔词中的清冷意象评价不一,正说明了清冷意象具有多元解释的可能,这也正是姜夔词的价值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