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3月7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2013-03-09 10:02:12)
分类: 语文教育

颁布于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目前语文界都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称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我的想法是:这三维目标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

之前听了不少课,也上网看了不少课件,有很多课程就是完全按照这三个目标进行的。如果是一个课程设计,这当然没有问题,如果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那就有问题了。例如苏轼的《赤壁赋》,有教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完全遵循了这三维目标,将一节40分钟的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知识与能力”,包括字词的读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翻译能力的训练等,时间10分钟。第二个环节是“过程与方法”,即逐段分析课文,探究写作方法,时间是20分钟。第三个环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学习苏轼身上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显然,这位教师将语文的课程理念与目标误认作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一个理念问题,后者是一个实践方法问题,如果说前者是哲学中的“世界观”的话,后者就是哲学中的“方法论”,两者尽管有联系,但却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

将语文课程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大有商榷之处。首先,一节课时间短暂,这么多目标怎么可能每个都完成?走马观花地讲解一遍,学生只是有一个大致印象,而不会有语文能力方面的提高。不如抓住一个目标展开,这个目标可以是基本的文言知识,也可是重点句和难句的翻译与理解,也可以是文章写作手法的探讨,也可以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体验。只要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那就可以采用。其次,有些目标不一定要落实在每节课,而是落实在整个语文教学的流程中,也就是说,不是每节课都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整个语文的教学目标的。例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相信这个目标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远不是“体验作者感情”这么简单的事,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丰富与价值观培养。再次,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性,而不是将整个课堂人为地拆分为几个毫不相关的环节。例如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怎一个“旌”字了得》,是讲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的,大致意思是说课文的中心意思不是一个“旌”字能够概括的,如果设计成一节课,那么这节课只有一个环节,即探讨《五人墓碑记》真正包含的感情,这既保持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得到丰富,价值观其实也在培养过程中了。

我是第一次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课程理念角度的思考,之前总是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思考。读了王玉强老师的《深度教学》之后,我觉得有必要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