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纪中人”质疑
(2012-08-26 23:20: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点滴 |
新生入学,各级领导都要讲话,我发现领导们讲话都有共同的开场白:“同学们好,欢迎你们来到中山纪念中学,从今天起,你们正式成为一名纪中人。”这句话中的“纪中人”是从管理层面或者说政治层面上讲的,我一直想问问学生:你是如何看待“纪中人”这个概念的?
以前签工作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从北大人到纪中人》,文章中总结了“北大人”的精神特质。那个时候,我是把“北大人”当做一个光荣的称呼的,是一种荣誉甚至一种责任。当时就有好友指出:为什么人一定要成为“某某人”呢?也有好友引用卡勒在《文学理论》中的一段话:“心理分析最终再次肯定我们可以从最严肃、最富盛名的小说中汲取经验:属性是一种失败;我们成为男人或女人的过程并不是幸福的,社会准则的内在化(社会学家的理论是,这个过程是可以顺利进行的,并且是不可阻挡的)永远都会遇到反抗,并且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因为我们不能成为我们被认为应该成为的那种人。”这段话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反思,是啊,“我们不能成为我们被认为应该成为的那种人”,那我们应该成为哪种人呢?
“纪中人”有两层意思:第一,“在纪中”的人,个体与纪中之间是一种“在而不属于”的关系,“纪中”仅仅是作为一个方位词组存在的。第二,“属于纪中”的人。个体被认为是“纪中人”,努力按照某种标准要求自己,最终成为某些人期望的那种人。这两层意思之间的区别往往被我们忽视,经过解释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个体与纪中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在而不属于”的关系。“纪中人”或许只是一个符号,甚至将会沦为某种教育工具,从而将活生生的个体淹没在这种宏大的概念之中。我想告诉学生的是:你在纪中读书生活没错,你热爱纪中也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轻易地简简单单的让自己成为“别人期望你成为的人”,你们最重要的是“成为你自己”。对一个个体而言,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在世界上仅此一个,你是自己的全部,你应该成为自己;而纪中人是一个集体概念,是一个相对宏大的概括性极强的概念,这种概念往往会让我们迷失在宏大的光环中,从而迷失真正的自己。
最近,我在读熊培云先生的《重新发现社会》,熊先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单位?在他看来,人首先是时间单位,其次才是空间单位。在他看来:“人首先应该爱的是时间,其次才可能是空间。时间之爱是面向个体的,是绝对的,那是我们唯一的存在;而空间之爱则是相对的,是面向公众的,是通过物质或精神的契约才得以实现的。”“纪中”正是这样一种空间单位,自己处于这种空间之中,分享着和别人一样的概念——纪中人,分享容易导致个性甚至是个人本质的丧失。其实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下:我自己的独特性是什么?我区别于他人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熊培云先生提出: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此言得之。
“纪中人”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自己漫长的一生而言,这是一个临时驿站。我觉得,作为学生,他们没有必要被这个概念束缚,而是应该独立思考,将高中三年当做自己的而不是纪中的三年,踏踏实实为自己活一把,在人生求索的路途中不留下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