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以《论语侍坐》里的一件事和《庄子》里的“子非鱼”组成一副对联,上联是:东鲁春风吾与点,下联是:南华秋水我知鱼。今天给一个学生讲《侍坐》,忽然有一种感觉,儒家和道家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
孔子让大家谈论自己的志向,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别人谈完了,他才“舍瑟而作”,悠然自得地谈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到沂水沐浴,而不单纯地去洗澡,然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好一幅暮春出游图!孔子听后也不得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清代小说评论家金人瑞有感于圣人之叹,于是更名为金圣叹。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也引用了这个故事,还特别让黄蓉发挥了一下自己的才华,郭黄二人上山求南帝治病,不料碰上了四大弟子拦路,在“读”这一关,黄蓉对圣人尽情戏耍了一通。其实,这个故事出自冯梦龙的《古今笑史》,原文如下:
石动桶尝诣国学,问博士曰:“孔门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冠?几人未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桶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冠者三十人,未冠者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解之?”动桶曰:“‘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皆大笑。
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其中成人三十个,童子四十二个,这当然是笑谈了。
有的解释者认为这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之体现,其实从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层面上讲,这类似与庄子的“逍遥”,尽管其内涵是不一样的,但是其精神是相通的,庄子追求无牵无挂的自由境界,曾皙其实也是表露了追求闲适生活的意愿。其他弟子都在谈论自己的治国理想,孔子却不以为然,曾皙的一番高论却让孔子折服,这也说明了孔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刻板、严肃,他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谈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礼乐文化。有弟子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认为:“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这里的“贫而乐”其实就是安贫乐道,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曾经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处于穷乡僻壤,在只有一瓢饮一箪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不改其乐”,这真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论语》里有一句话我一直很欣赏,甚至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衣食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孔子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比衣食更重要的就是精神的快乐。超出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自由和快乐,这同样也是庄子追求的境界,儒道两家尽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追求个人的超脱上,两家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