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是慈悲的爱

标签:
林一苇爱情童话我也曾如你般天真育儿 |
分类: 作品书评 |
童话是慈悲的爱
文/释心广(开封大相国寺住持)
林一苇出第一本童话《一个叫窦唯de孩子》时,我给他写了评论《西天尽头是兰阳》,评论发表后,很是让一些释家弟子诟病,但是我不悔。童话是人间的事,西天却是佛家的事,如果童话像天堂一样,那就是佛教和人间一起的事情了,就是大幸福了。很多人认为出家人应该青灯黄卷,不理俗世,我笑了,有句话叫“人间佛教”,什么意思呢?我不解释你也懂。宗教的美丽和童话的美丽有重合处,有本书叫《百喻经》,佛门弟子经常用它开启人的智慧,我看它就很有童话的气息,看到它我总是忍俊不禁。
林一苇的童话有拨动心弦的慈悲和弥漫的神性,这是我至今念念不忘的。私下里,我甚至发愿希望他保持这种慈悲情怀。在当下,这种情怀多么稀缺!慈悲本是一种人的情怀,但却是当下人间最稀缺的情怀,所以,作家里有一个林一苇在,是人间的福分;童话作家里有一个林一苇在,是孩子的福分。
今年,我又见到林一苇的第二本书了(他给我的第二本书。在之前他写了很多童话书,他不给我,我看不到),这本书叫《我也曾如你般天真》,听书的名字,就有天籁的味道,仿佛从一个历尽沧桑的人的嘴里出来,但味道却不是庸俗恶臭的。看了这个名字就放不下,一口气读完,莞尔。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说的是爱情,我又忍不住想说几句话。佛教里也讲爱,在这里,爱是最广大最深厚最仁慈的爱。多广大多深厚多仁慈?深厚广大仁慈到无边。无论敌人还是朋友,伴侣还是宿敌,人还是动物,尘土还是花朵,都要爱。这种爱没有偏重,没有边界,没有中心,这才是真正的爱。佛家经常提一个词:“慈悲”,慈悲中的慈,便有了爱的全部。而“悲”,就是爱不得,不能爱,怕给的爱不幸福,或者明知道爱和幸福是什么却不敢或不能说透。“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不要惊醒我的爱人,我要让她自愿。”基督教、佛教、人间情爱,只要一说到爱,一到圣洁程度,都颤颤如十八丈竹尖上的露珠,一滴就可以滋润大地。
以大和尚的理解,美丽的东西一定都是充满了童话气息的,天堂、幸福、美丽的爱情,无一不充满童话气息。试想,如果天堂不像童话一样,如果幸福不像童话一样,如果爱情不像童话一样,又有什么美丽呢?又还有谁愿意追求这些呢?
林一苇的童话一如既往的充满了慈悲,那个要向“全世界的人”保证爱自己的情人一辈子的傻瓜,因为画“小人”累死了;那个为了追上心上人练习飞翔想了各种办法的痴心人;那个在下雨时看到心上人后砰然悔悟的男孩子女孩子;那个轮回中知道了自己真爱的“垃圾”;那个以最隽永的感情等了几千年等待爱情来临的“光荣的树”;那个慈悲的“胡萝卜”;那头死了很多次终于为自己死了一次才明白了什么是爱情的小猪;甚至那对比赛扔东西的小夫妻……故事种种,爱种种,但每个爱里都看到的不忍、不舍,每种爱里都看到感动和全心全意。这种爱是教徒对耶稣的爱,是三宝弟子对佛祖的爱。这样的爱,这样的慈悲,真是让人唏嘘,让人感叹,让人像看到西天一样惊奇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