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给有童心的大人
文/袁晓华(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社长)
读林一苇的童话,又一次有了手不释卷的感觉,这是久违的感觉了。我以为,拥挤的城市和无所不在的信息垃圾已经让我的心怠倦,可是读林一苇的童话,心里忽然间拥进清脆新鲜的喜悦。《一个叫窦唯de孩子》用那种完全张开的语言和执着的温暖吹拂你的心,你的被冷落的情怀,唤起你的童心和喜悦,击中你心中柔软的部分。这种喜悦是渐次进入的,初读时的正襟危坐,直到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躺在床上,喜悦的一夜没有合眼看完了这本书。
生活可以这样过啊?还有这样一个世界啊?说时间,是吃三个桃子的工夫;说房子贵,是用200亩玫瑰换来的房子;说房子大,是客厅可以放得下100棵七年铁树。他的世界甚至没有东西南北的方向,而是“看着月季花廊一直走,遇到一丛丛牡丹往右拐,当荷花以海一样的波浪挡住你的路时你绕着走”……一苇就是这样,用他的笑脸引路,引领进我们各自幻想深处的的童年,带回那有我们影子的梦幻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们是自由的,开放的,对所有的人所有的食物不设防的,在那里,所有的东西都有神性,所有的东西都会说话。
喜欢一苇的童话,还因为喜欢他的纯洁,他是那种纯洁到苛刻,纯洁得让你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你决不会想到他虚伪的人。这个世界上干净的人已经很难找了,特别是干净的男人,特别是干净的老男人,特别是有点钱有点文化有点成就的老男人。特别是已经是奔四了还是有剑气有梦想有责任心有恢宏之气而且干净的男人!
在这个世界上,干净早已经稀缺物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夜情,是明星的隐私,是以欣赏和窥探的眼光看别人的受难,我们人人都感受着自己的卑微和孤单,却以十分的彪悍和棦楞欺辱同样卑微孤单的另一个。所以,当我看到林一苇的简单,卑微,朴素,纯洁,我感到十分的温暖和感动。
一苇的童话给了我繁花迷离渐入眼的美丽。它让我想起了一个大师对文学魅力的经典描述,“它就像雪花一样轻柔而悄悄的,但却不停息的,厚厚地落在你的周围。人们怀着无比的依赖走近这些文字。这本书的平和越来越吸引着人……他被所述故事和千变万化的词语不可名状的吸引住了。当他站起身时,身上覆盖了一层层由阅读过的词语组成的雪花。”如果你认为我是奉承他的文字,那请你到他的博客耐心读他两篇童话,你就体验到,会有你自己的特色的温柔情愫的雪花轻轻把你覆盖。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童话孩子们读吗?读得懂吗?当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当我看到一苇对童话的相关论述,我才知道,自诩读书无数的我,在很多方面也是无知的。谁说童话单单是给孩子读的?《小王子》不也是童话么?《夏洛的网》喜欢的大部分是青年人。现在的孩子早不是我们理解的孩子了,他们的智商比我们那个时代十八九岁还要高。孩子们读《小王子》有孩子们的读法,有孩子的视角和理解,再说,给孩子读童话的还是大人啊。
但愿孩子们和读这本书的大人可以读出林一苇的温暖用心,读懂书里跳荡的词语和出尘的情怀。这本书也许不是目前最好的童话,但一定是你读过后不后悔的书,这本书还代表这一个方向,一种飞扬温暖的童话时代的到来。童话可以是故事,同样,童话也可以靠出尘的语言和情怀制胜。
如果一定要正本清源,谁又能说什么是童话呢?谁又能准确定义什么是童话呢?照林一苇说,《山海经》就是童话,《逍遥游》就是童话,金庸的小说就是成人童话,这样说来,林一苇的书一定是童话了。林一苇是童话博士,还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童话博士,他说自己写的是童话,那当然是童话了。童话博士说童话,大概不会有大错吧。
和许多他的忠实粉丝感觉一样,林一苇自身就是童话。他的生活、他的爱情,他的处世态度。我想,这就是他能够写好童话的原因。林一苇是个有童话品质的人,他的生活简单而单纯,他绝对的以美为宗教,他给万事万物赋予了纯粹的美和神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美,只有梦,只有飞翔。童话遇到林一苇,是童话的幸运,林一苇让那些漠视童话的人看到了童话也可以像诗歌、小说一样,写得美伦美唤,充满意趣和美丽,童话不仅仅是孩子的读物,大人们也可以读,大人们也可以喜欢。林一苇遇到童话,则让他的童心、质朴找到了舒适的归宿,让他走向了他自己向往的童话生活和童话品质。
我还要告诉读者我的喜悦,每次读林一苇的童话感受都不一样。林一苇不属于某个春天吧,他属于兰阳,属于某个世外桃源,属于四季,属于惊蛰,谷雨,芒种,雨水,大雪,属于碧廓蓝天或者朝阳夏季。
那些辛劳的人们,抽空读一下林一苇的童话吧,林一苇构建的美丽相信你可以进入,你也乐于享受:“你相信白菜和萝卜同煮有羊肉味吗?你相信用蛋糕糊住眼睛能看到最安静的星空吗?你相信你月夜思人时,如果你闭上眼睛,你想念的人会踩着你的睫毛亲吻你吗?你相信叮叮的声音是甜的,咚咚的声音是咸的,若声音是叮叮咚咚就是酸酸甜甜的吗?在兰阳,有一个叫一苇的男人,他相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