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0108《走近随园老人》

分类: 文档 |

2019年元旦,南京大雪纷飞。这天,笔者一行来到百步坡的“随园先生之墓”瞻仰。新年的这一天,因为走近随园老人而变得非常独特。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袁枚小时候家境贫困,父亲袁滨常年在外谋生,偶尔寄些钱物回家。母亲靠做针线活糊口,讨债的人来了,她就会吓得带着儿女躲起来。袁枚在诗中曾言“惭愧少年贫里过”“吾少也贫贱”,所言非虚。
日子虽然贫穷,但心灵却不匮乏。袁枚的母亲性情温和而坚韧,难能可贵的是,母亲在忙碌之余时常吟诵唐诗,这对袁枚影响很大。但要说给袁枚启智开蒙的,却是袁枚的姑母沈氏。沈氏饱读诗书,非常喜爱聪慧的袁枚,时常教授、陪伴袁枚读各类典籍。
袁枚在诗歌上的成就非凡,但他学习诗歌却是从一本抵债的《古诗选》开始的。有一次,袁枚的授业老师史先生的一位朋友因生活窘迫,带着一本《古诗选》找史先生求售。这本《古诗选》让袁枚如获至宝,他时常背诵仿作,渐渐得些精要。
“至今所摘记,多半儿时为。”在“青春恰自来的”年纪,袁枚凭着聪慧和勤奋快速成长。袁枚12岁时被举为秀才,15岁时被补为增生,18岁时被浙江总督推荐到万松书院深造,20岁时便取得了乡试的资格。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很快露出了其严酷的一面。21岁时,袁枚进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袁枚崇尚诗文自由,但为了“学而优则仕”,他不得不放下身段,硬着头皮去啃八股文。令人哑然的是,袁枚的40多篇八股习作后来被弟子编成《袁太史稿》,成为举子应试的必读参考书。
“书我到榜上,拨我出重渊。”乾隆三年(1738年)秋,23岁的袁枚乡试中榜。半年后,他又会试中榜。一月后参加殿试,袁枚名列二甲第五名进士。此后,袁枚在翰林院任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袁枚因满文不佳外放成为溧水县令。此后几年,他在江浦、沐阳、江宁辗转任职。几年的“芝麻官”生涯让袁枚认识到,所谓当官,不过是“为大官作奴耳”。于是,他借病请辞,转而在随园著书立说。 “尝谓功业报国,文章亦报国”,这才是他的本心。
随园是袁枚在南京小仓山北巅就势取景改造而成的一处园子,里面藏书最多时有40万卷,数百米的长廊,张贴题写诗文上万首。袁枚以美食、 诗词来经营、滋养随园,这在古代文坛上可谓别具一格。
“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袁枚崇尚有真情、个性、诗才的性灵派,他自编诗集十卷, “卷中一字一编摩”,以“不负人间过一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袁枚诗坛地位很高,为乾隆后期“三大家”之首。另二家蒋士铨、赵翼与袁枚友情深厚,赵翼曾说: “我本欲占人间第一流,而无如总作第三人。”
“转眼楼台将诀别,满山花鸟尚缠绵。”82岁时,袁枚痢疾复发,自感来日无多,他召来家人交待,墓碑只刻“清故袁随园先生之墓”。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看着漫天飞雪,笔者想起了袁枚的《苔》。苔身在低处,却一心向上,这首小诗或许便是袁枚人生姿态的生动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