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手机!手机!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感 |

上午看了书法家武晓临的书画展。下午,看电影《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电影的名字加上两个“!”,就能表现出那段历史的沉重么?
可以说的太多。却不想多说。
放映后十分钟里,前后左右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比电影中枪弹的声响大多了。有人听到电影里的南京话在笑。这些人肯定是南京人。这些南京人,对这部电影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
陆川在首映礼上流泪,流泪的还有主创们。真的感谢他们,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困苦和理想,我们可以明了。
当兵多年的我,参加过军事演习的我,打过枪打过炮的我,对电影前半段所呈现战争灾难中的血腥、恐怖、紧张,感同身受。
随着剧情深入,陆川想呈现的太多,想表现的人物太多,想玩的技巧太多,想表达的太多,结果,电影越来越进入混乱和轻浅。
所谓的人性,表现更多的是日本人而非中国人的人性,原因是他想从日本人的视野进入,却陷入了美化(或者说,“反省”过度。日本人的祭祀场面,震憾人心。也能明了陆川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日本人的屠杀是因为他们被洗脑,成了杀人机器。日本的残恶和强盛是有理由的,直到现在,日本人的那股狠劲依然激烈。可是,陆川想表现的想思考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后,却和电影整体不和谐。这段戏的力量,没有前后的支撑,而出现得有些莫名其妙。)那个日本兵的救赎,倒更让人印象深刻。
而唐先生的救赎,从故事上讲,有些俗套,但他在女儿死后的爆发,却很真实,他的死是视死如归?是自我救赎?是舍身为人?
日本兵的自杀和唐先生的被杀,都呈现得不够深入。他们的死,给人的震撼也就有了区别。
所谓的抵抗,是个体的、零星的,而不是民族的、城市的抵抗,或许这是事实,可是,如果能表现好一个人的力量或者拯救也行啊?
无论如何,向陆川致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