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石2007第4期目录
黄石名家
荒芜简介
荒芜:母亲与工厂(小说)
后散文
瓦 当:心灵的音乐(外一篇)
闫文志:父亲在院子里和麻雀周旋(外一篇)
向 迅:生命中有一段时光静止(外一篇)
诗探索
木 朵:清明上河图
新小说
李 辉:媳妇鱼
陈新峡:农民工
文学论坛作品选辑
高 峰诗选
陆陈蔚诗选
嘎代才让诗选
剑 熔的诗
鲁 川的诗
李淑兰的诗
雷小军:掏空的馒头(散文)
纪拥军:小河青青(散文)
田胜强:母亲(散文)
强庆繁:我的江南(散文)
谷中天:住院的那些事儿(散文)
吴 亮:村庄里的树(散文)
李代金:打的就是你(小说)
住院的那些事儿
2006年3月22日,晚上八九点钟,冷雨绵绵,我给学生上完课回家。走至十字路口,一辆出租车幽灵一样,突然急速驶来,我躲闪不及应声倒地。头脑里一片空白,身上并不觉得疼,抬脚想站起来,左小腿却软软地搭拉下来:胫腓骨骨折。那一瞬间,我的心很疼,命运以一种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人是脆弱的。
肇事车已经开远了,我并没恨他,这样的事并不少了,他停下又能如何?!这里地处偏僻,四野无光,雨淋在身上很冷。看着远处又驶来车辆,我忍着疼痛,捧着断腿,硬是挪到路边上。幸好手机在,我打电话给妻子,她正在公交车上,以为我开玩笑,听出我的慌乱,她才确信事已成真。在她提醒下,我这才想起打110。
我住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换上了白色病号服。我住在俩人间,紧挨着窗口,看到楼下的那棵树,身形瘦小干枯,像失散的孩子,小心地蹲在一角。不知道,我要在这里住多久呢?!
医生给伤腿打石膏,从脚掌打到大腿根上,如果断骨能自行接好,可以少挨一刀。天越来越热,在床上吃喝倒也罢了,我却不习惯在床上排泄。我让同事扶我进卫生间时,常是一身的汗。一次,伤腿还滑到地上了。不知是否与此相关,再拍片子,医生说骨头错位角度大,必须进行内固定手术。我有些后悔。医生又说,看来下次这种情况还是要手术,之前一个病人和我一样,他就要求转院了,以为医生不负责。我心想,可能那位病友也和我一样受不了在病床上拉撒吧。
手术前夜,医生拿来一个协议书:苏州一家医疗厂新出一种钢板,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问我是否同意使用。我住院免费,算为国家做些事吧,就签了字。他让我看了钢板,我掂了掂,比想象的沉。旁边的女医生说:“要是大家都有你这精神就好了。”其实不是我的“精神”好,更多的是信任。
进手术室时,医生将我抬到车上,看到走廊的墙壁挂着各种宣传资料,都是血淋淋的感觉,有的在体外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固定器械,心里不禁有些担心,我不会绑上这些东西吧。我先在手术室躺了约40分钟,挂药水。手术室门没关,我看见一个女病人赤身趴在手术台上,毫无知觉,皮肤很白。一个医生说:“这娘么能有40多岁吧?”医生都笑起来,我也一是乐。我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他们经常在手术时开些玩笑,其实也是为了减压。给我打麻药时,一位男医生用酒精擦我的伤腿,我有些疼。打麻药的女医生怪他:“你拔他腿上毛干什么,病人都喊疼了。”本是无意的话,几个医生又笑起来了:“拔毛!!”。这位男医生赶紧解释,我可没笑,正紧张呢。
打好麻药,我听到主任医师说:“苏州的钢板太厚,用了皮肤可能坏死。”皮肤坏死,就得从身上再弄一块植过来。第二天查房,我不放心问主任钢板的事。他确认:“钢板换了。”一根钢板和七根镙丝就这样走进上了我的体内,有时摸到仍会想,这不是那厚钢板,幸亏主任医生临场换了,不然,我可能要受大罪了。因为这事,我从心底里感激主任。他叫陈跃先。
晚上,麻药效果过了,腿上的刀伤开始疼,像是有双手在硬生生地撕扯皮肤,用棍子夹紧骨头。后来,看电视上,有人被那种刑具夹住手脚时就想,他们的痛苦我体会过,滋味不好受哩。
每天八九点的样子,护士们就推着车子到各个病房“开打”。恰有一批实习护士,穿着浅蓝的衣服,都是清新雅致的模样。我们当仁不让地当她们的练兵对手。我左手的血管很会长,一根粗长干净地立着,她们很容易下手,哪个去了,都相中了它。几天下来,七八个针眼像大树上的蝉一样,排着队。再打,却因为针眼太多而“鼓”了,药水从血管里溜号进入皮层。老护士赶紧换我的左手打。左手的血管长得就不讨喜了,纵横交错,也是找了好一阵才下针,但药水流速明显慢。最后,水要挂完了,左手一疼,也鼓了。当过卫生员的同事说,针管太靠近血管,一动血管就破了。第二天,一个漂亮的实习护士举针过来,看见她清澈的眼神,我竟然怜香惜玉起来:“左手?右手?哪个好打你挑哪个!”她知难而上选择右手,果然“一针见血”。她有个好听的名字:苒。
住了一个月,出院时,窗外的树满身滴翠,已经像丰满的少妇,随风扭动着腰身。
今年7月2日,时隔一年余,又一次住进骨科,准备取钢板。这次住的是医院唯一的大房间,我在37床,仍靠着北窗台。窗外,是一堆废墟,毫无生气。南京正值梅雨天,病房老旧,下雨总有水想挤进来,房顶的空调,正在我的头顶,老得破相,总有水滴不禁意滴到我的脸上,要提醒我它的存在。
主任医生看了我X光片,带着模糊的表情问:“一定要做么?”我一愣:“我听医生的。”他们说,我的断骨长得并不好,但也能开,出院时必须要小心。我问:“能骑车,下蹲么?”他们则说,最好不要做这些动作。我有些犹豫,他们却转身走了。既来之,则安之吧。门诊时,医生肯定的说,我可以手术的。主任医生说,如果是他接诊,就让我推迟入院。出院时,医生在我腿上打了石膏,我又要架拐,过着“沉重”的生活了。
取钢板的手术简单,正真下刀时间有20分钟吧。但我却比上次手术多了些恐惧,麻醉师说,我的血压到180了。去年手术,打完麻醉我就沉沉地睡了,醒来,手术也就结束。此次,我却一直清醒着。听着脚头发出质地坚硬的生响,我竟然担心,医生是不是在我还没有完全麻醉的时候下刀?手术中,我完全没有痛感,但我止不住猜想手术刀的路经和深浅。尤其,睁眼望天花板,居然模糊地映出我的伤腿:呈红色,手术正在进行,呈白色,手术结束,包好了沙布。我的担心不是凭空的。34床的病友,手术时,要从胯上移骨,落刀时,他就明显的感到疼。麻醉师赶紧加大药量,但在缝伤口时,又疼起来,他竟咬牙撑下来了。
我的手术是临时调整做的。麻醉师说,手术室是医院里最干净的,平时都做心脏手术。这是我的幸运么?巧的是,手术结束,我突然听到一声婴儿的啼哭。麻醉师告诉我,有小孩出生了。我不禁笑了。是谁,和我的缘分这么深?不禁想起一部电影的场景:男主人在战斗中死了,他的妻子在痛哭声中,生出了大胖儿子。护士高高举着嫩小的婴儿,背景一片红色。
两次住院,前后换了近十个病友,印象最深的却是这次的邻床老王,总觉得他是从哪部小说里走来的。他52岁,在一个县委做机要员,传达文件,下发通知,搞些卫生,按他说是“副科级待遇”。不知他天生具有文人情怀,还是沾染机关习气太重,出口总爱四个字四个字的往外蹦,经常打着官腔说:“接你说的,我再发挥一下”、“我就不展开讲了”。他脸长的白,肉也长得厚实,眼睛总放着光。喜欢看《演讲与口才》,经常枚举体现自己幽默感的“段子”,最后也总问我:“我这话讲得有水平吧。”我只能点头称是。但他常常讲第一个字起,已经笑得五官痛快地挤在一起了。此次住院,他挨的已是第五刀。2005年大年初一早上,他去超市买水饺,却在门口跌了一跤,摔断了股骨头。第二年取钢板时感染,形成骨髓炎,在县医院又挨了两刀总不好,才来了南京。护士挂水时,他孩子似的紧闭上眼。他说,受了几次罪,真响拿枪往这儿打,用食指猛敲太阳穴,似乎里面填满了子弹。
他讲老伴:又吼、又老、又丑、又瘦。我听了心里直发紧。老伴出去了,他就和我讲起与她的是非:她太霸道,我在家一分钱的主当不了,和孩子说事情,孩子总问妈妈知道不;二女儿我不想要的,她坚持生,我被处分,差点丢了工作;因为她和邻居起纠纷,我差点被打废了;年前就让她买好水饺,不听我的,初一我就出事了;我的腿不好,她非逼着我往台阶上走。“我有时真想,不用我动手,她自己死了。”老王说时,看到老伴到食堂打饭回来,赶紧闭上嘴。
再看她老伴忙进忙出时,我心里不禁飘过一丝悲凉。在我的眼里,她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我两次住院,单位都派了人陪护,妻子来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总是带上好多吃的喝的,帮我洗洗涮涮。谁生了病有了灾,痛苦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但我并不想就此打乱家人的生活。一位病人家属说,她在等待区看到监视器上,一个个病人拖进拖出时,想起了火葬场。这话让人伤感,事实上我们最终要变成一团火一堆灰,对生活,抱怨再多也于是无补。
两次住院我在家休养了一两年的时光。这些日子里,我读书写作,日子不咸不淡。因为生病,我失去了职务提升的机会,可我得到了家人细腻真实的爱和平静安定的心。
(黄石文联《五彩石》2007年四期)
续:实话,文章写得一般。对于这段往事,我实在没有太多的心情来进行所谓的创作,只想做一次原生态的记录和收藏罢了。目前我走路已经看不出拐相,只是上下楼还得蹦达着,唉,已经是万幸了!如果,真给我弄个长短腿,也是没法子的。好在我嫁了人了,好也好,坏也罢,已经有个女人买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