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网络的亲密接触
说来惭愧。作为年逾三十,早生华发、身在行武的我,真正接触网络,竟始于元旦前。而二年前,我在参加军区业余作者创作班时,曾和战友为网络的优劣争得面红耳赤。那时,我根本不懂网络,对它的生活并无了解,甚至对于“沙发”、“马甲”、“稀饭”这类基本的网络词汇都弄不清。凭着意气,我给网络下了评语:“泥沙俱下”。
开博客的起因,却是想给一位编辑留言,不懂用“匿名”,就自己在新浪上开了博,从此,我的心也在网上落了根。虽说,自己之前已经在军地媒体发表了五百多篇的诗文,但当河北的一名编辑突然留言,说已经采用我的两首诗后,心里居然又有了最初发表文章的惊喜。我的写作热情高涨,并认识了诸多文学师友,加入了几个文学圈。不去不知道,那里可谓藏龙卧虎,英雄遍地。我写作以诗为主,通过博客,结识了一批军内外诗人。博客的“草根”特性,使得以前仰视的作家诗人们变得亲切可爱起来。即使是名家,在网上,她或者他,就算是我的近邻和哥们。看他们的最新博文,抢个新鲜,偶尔,也评论一二,说些感受,得到回答,便有一种温暖就在心里流动起来。飘在网上,我能感觉到网友、博友们对生活的那份热情和真挚。许多人都不是冲着发表来了,但大家都渴望着表达,渴望被认同。
当然,网络并不全是净土,少不了嬉笑打骂,尤其是诗人的论坛或者博客里,或许,这也是诗性的“暴发”吧。要说非议,因为“梨花诗”风波,女诗人赵丽华受到的责难甚至漫骂最多了。看她不紧不慢的细心解释,从容作文,心中最多的是感动。要说干净的,我的目力所限,南京的扬子活力论坛倒是不错。谁发个文上来,不论何种风格,哪种题材,网友们发贴多是鼓励,很是热情。而斑主们也尽心尽职,改变了我对编辑呆板固执的看法。
因为正在装修新房,家里的网络还没开通,我写博一直在网吧,费用可是不低啊。为此,老婆大人很不乐意,“你那可怜的稿费,还不够网费”。我还要到新房照应,没办法,只有和她打“游击战”,“敌”进我退。等老婆上班了,我给工人交待好任务,自己就开溜了上网去了,肯定要在她下班前回来,要不她就要“河东狮吼”了!虽说,我每次只上个把小时网,但去写写看看,心里就不空了。一有天把不去,心里总是痒痒的,难怪老婆说我得了“上网综合症”。不过,当她和朋友说起我上网时,总说,“我家老公不玩游戏,只写博客”。我听了,心想,看来上级没多大意见,我还是坚持和网络亲密接触吧。
(《杨子晚报》4月9日《网罗天下》)
(《常州晚报》4月14日《心情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