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明四月天

标签:
杂谈摄影石肩 |
分类: 风光景物 |

又是一年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喜欢这个两个字,水青日月,这两个字中,有两个月亮,有一条江河,有一个太阳。都是赏心悦目,易入情怀的好字。
清,明,看起来写起来,都喜欢,读起来也喜欢,一种爽润的味道,一种雪小禅常说的所谓“薄荷的薄凉”。不光我喜欢,古代的两个王朝也都喜欢。
清明这段日子,很别致。它既是个鬼节,又是个人节。
它既是个悲怆的日子,又是个欢快的日子。它是个祭祀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祭扫先祖和英灵,肃穆哀伤;同时它又叫踏青节。春回大地,水绿山青,万物萌发,人们把深藏了一冬的倦怠的身体放飞到自然中,田野,河边,树林,呼朋唤友,一家老小欢快地到野外郊游聚会,赏花饮酒,热闹非凡。
它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作为一个节日,清明节有多重要呢?在中国农历中,它是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同等重要的四大节日之一。

它既清润明朗,又细雨霏霏。即是冬的结束,又是春的到来。既古老,又现代,一直持续了2500多年。
国外也有类似中国的清明节的日子,比如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墨西哥“亡灵节”,法国的万灵节,日本的盂兰盆节等等,但是像中国清明节这样的人鬼同庆的综合性却没有。
有关清明,最有名的诗句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实有关清明的古诗有很多,但是只有这首,千百年来火在每个人的心头,一到清明每个人都会自然不自然地吟诵一番。确实,这首诗字面平白,但意境深远,充满人间烟火和雅趣。
开门见山,把别致好听的那两个“清明”点个明白,然后里面关于清明的特征很入境:雨、断魂,杏花,耕牛,牧童。最让人得意的,是酒家,起码我是喜欢的。寒食节过后,胃本寡淡,加上从字面可以分析出的断魂的清冷,让老杜想找个地方喝口小酒,暖暖身子。这个我喜欢。这也许就是让人暖心,让人记住这首诗的缘由?
清明是春天的扉页,是踏青的号角。徜徉郊外,小河是鱼儿的天空,鸟儿在天空中游泳。悦耳的鸟鸣是给耳朵的,清新的空气是给鼻子的,怒放的花儿是给眼睛的,寂静是给脑海的,诗意是给怀抱的,而春天,是给我的。
清明是鸟语花开的季节,风细柳斜水汀蓝,花飞燕舞竞阑珊。小鸟冲我眨着双眼,每眨一下,都有一朵花为我开放。花开的声音像木琴一样清脆,不一会就在我的周围奏响了曼妙的音乐,这是个春意勃发,万物复苏的时候,也在我的身体里种一粒种子吧,开花结果,花蕊间坐着一个如你般漂亮洁白的小娃娃……
清明是一年中耕作的开始。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这样。清明节订立的时候,是指当时的皇家所在地中原的河南,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说是春来景明,但南方人并不买账,因为南方二月已经春来花满,田园繁茂了,已经是仲春了。而我们东北,清明的时候,虽然有了杏花、梨花、桃花的点缀,但却刚刚开始春耕,满目还是一片黄土的萧飒,那些花也就显得格外抢眼。
这么多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二十四节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关注。从2008年起清明节和端午节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历史的尘雾的遮蔽中中隐隐约约的走出来,走进百姓的生活,走进人们的心里。
清明不是一个日子,清明是人间四月天。是生活的清明,人生的花季。细雨飘时风静穆,桃花开处水流连。那纷纷飞雨,我盼了你很久,为什么你只顾下着,一个字都不说?风雨乾坤三生叹,天上人间一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