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摄影 |
分类: 风光景物 |

图/文
于家石头村,静卧于太行山脉的山谷里。山峦环抱,绿树掩映,树叶一样由东向西排列着。一条同样由东向西的白茬小路贯穿村落,淹没于山口,将小村牵系于山外的世界。回想过去的老日子里,每当傍晚,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从山顶望向山谷,在夕阳金色的光晕中,那烟雾笼罩下的石头村,一定宛如天宫一样的虚幻仙灵。这是我梦想中拍到的镜头,可惜,去的天气不对,小雨沥沥,哪儿来的夕阳?后来才知道,去的时代也不对。现代的石头村,都已采用燃气做饭了,哪来的炊烟?去的季节也不对,春暖花开时节,村人已经不再烧火燎炕了。无论怎么不对,那是你主观的臆想,于家石头村,任凭风霜雪雨,季节变换,依然故我,牢实庄重地静卧在山谷中,穿越历史和朝代的更迭,历经五百年。
等到进了村子,那种穿越时空之感就更是强烈。整个村落的一切几乎都是用石头砌成的。那是来自太行山脉的石头,每一块都蕴藏着太行山的雄浑与坚韧。如今被凿成方方正正,砌成房子,筑成楼阁,铺成道路,垒成院墙,随着岁月的磨蚀,路石和棱角都已变得圆润光亮,反射着太阳的光辉。石头村虽然不大,但街巷曲折迂回,甚至有很多死胡同,走着走着,就被人家的院门拦住了,再也无路可走。掉头回转,来时的景象因角度的不同,又变得陌生起来。真宛如行走在石砌的迷宫之中,弄不清哪条路与哪条街之间的关系了,很不容易找到出口,简直就是要迷失了一般。可要是真的迷失了自己,来到另一个时空,倒也不是件坏事,最好突然置身于明朝的时候,看那些于家的后代,是怎样热火朝天地筑建这样的一个神奇石头世界的。看他们是怎样采集山石,怎样把几吨重的石头砌成楼阁的基石。
站在石头砌成的院落街巷,被素净清白的石头包围着,你会感到内心的清净肃简,甚至感受到一种沁入心脾的清凉,村子里标志性建筑就起做“清凉阁”。行走在这古朴清幽的街巷,听脚下坚硬的皮鞋与青石发出的哒哒声,抚摸光滑的墙石与木门,你会感受到一种自在与安然,会让你简单起来,淡漠起来,彷如放逐深山的自然世界,一切都不那么扎眼,不那么张扬,只有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石头不易受到时间的改变,始终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就像于家村的村民,一直保留着古朴淳厚的性情。每日被自然所陶冶,没有城市里的那种奢靡和贪婪,没有浮躁和复杂,只有真诚的眼神和温软的乡音。
我们住进了一户人家。按印象,由住家改造而成的家庭宾馆,一定是旁无杂物,简单空旷。可挑帘进屋一看,多了一份惊讶。
这是院子里最大的一间屋子,有20平米左右,里面保持着住户的原貌,或者说,没有游客的时候,房东大娘和大爷就是住在这间屋子里的,原封未动。这是进到人家家里了啊!我却步转身问房东大娘,是这个屋吗?大娘在门外说,就是。
屋顶像陕西窑洞一样是拱形的,白的耀眼。盘一铺炕,占据了长方形的屋子的三分之一,炕上整齐地“砌”着两摞干净的被褥,一面墙上挂满了黑白和彩色的照片,用镜框镶着,都是几寸大的家庭照片,记录着这个家庭的历史影像。还有一面墙上裸贴着一张张奖状,是房东大娘的外孙女读小学时的。一套古旧的桌椅,上面摆放着暖壶茶杯,都是用过的,但洗刷得很干净。整个屋子让我闻到一股浓浓的家庭气息,有种极其亲切之感。宿费是村委会订的价格,每人20元,加上早中晚三餐,每人一共40元。这么便宜的价格,我们有一种游客宰房东的嫌疑。当晚,我们要自己点餐,大娘说,你们别要这么多菜,馒头小米粥你们使劲吃,肯定能吃饱。最后大娘还是拗不过馋嘴的我,亲自下厨房为我做了一大碗土豆烧牛肉,还有炒笨鸡蛋和凉拌野菜。大娘为我们在屋子中央放上一个低矮的小圆桌,坐的椅子是刷着黄色油漆的幼儿园的那种小课椅,真是可爱,让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吃着喷香的热菜,喝着小酒儿,驱除了雨天的阴凉,我心火热。暖着我的不只是酒,还有大娘的一片温情。第二天早晨我拍照回来,大娘赶紧给我端上一碗当地的特产——热气腾腾的夹心面,是红薯和白面绞在一起的面条。这样纯朴的乡情,我几十年也没有感受过了,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儿时那个纯真的年代,与当今尔虞我诈的社会,格格不入。我们是第二天下午走的,算起来,我们两口子一共花了130元,除了正常的宿费和饭费80元,里面还有我额外点的菜钱和酒钱。
我不懂建筑艺术,但石头村的建筑水平令我震惊。看完这个石头村,你不会再惊叹为什么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会诞生在河北。这里不光有太行山的石头,太行山麓的人们,个个都是能工巧匠。这里的石头建筑,类型多样,工艺精绝。就拿清凉阁来说吧,“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錾迹寥寥,构造粗犷奔放,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古朴粗糙之美。(引自网络)”而且石头村的建筑具有多样性,江南的黑瓦,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窑洞等风格尽显,可以说是“晋冀合璧,巧采京华”。
这样一个石头村是怎样建成的呢?是什么原因,是谁跑到深山里,就地取材,用石头搭建了这样一个村落的?这个村落还有怎样历史典故呢?这里我不得不引用一下网上的信息了:“于家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发祥地。身为明代“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核心人物的于谦,在英宗被瓦剌军俘虏、社稷危如累卵之时,挺身而出,迎立景帝,亲率军民,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时隔数年,英宗复辟找到的理由竟是于谦谋逆。一代忠臣,惨遭横祸,殃及子孙。其子辗转来到娘子关外的南峪村隐居,生三子:有道、东道、南道。长子有道于明朝成化年间(约1486年)迁居于今天的石头村,按于氏宗祠族谱记载,至今已繁衍26代,400多户,1600多人。村民95%皆为于姓。这个最能代表其本质的村名,在建村之后很长时间却被称为“白庙庄”,据说后来上拨盖庙银两,历经层层盘剥,所剩无几,只好草草修建,外墙涂以白灰为饰。不难想象,于家石头村原是苦寒之地。当年,连先祖都被隐称“于钱”。来此绝境,于谦后人用双手开掘清白的石头世界,在顽石上扎下不息的生命根脉。”
时空曾把我穿越石头村,今天我又回到了嘈杂喧嚣的城市中。我想念那次穿越,我渴望再次穿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