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翻拍自《知青老照片》)
1977年9月12日是我当知青下乡的日子,一晃眼整整35年过去了。那两年零两个多月时间留给了自己多少记忆呢?今天开始分题回忆一下青葱的岁月,也是对那段特殊的经历的怀念。
下乡
那个时代,学生一毕业当知青上山下乡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我大哥二哥都做了,我也不例外。那一年地委院的子弟大多下了滑县,但父亲选择了他工作时间较长的清丰县,无非就是为了熟悉一些,另外有姨姥姥一家在县城,各方面都方便许多。临走前地委知青办还开了一个简短的欢送会,送了一套《毛泽东选集》、一本红皮笔记本、一个洗脸盆,发了一些知青优惠券。还有一朵大红花,表示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光荣。
下乡在高堡公社王庄大队,距县城也就十多里路,去的那天是舅舅送到村里的,先见了公社的李书记,他家就住在王庄,是原来王庄的支书。王庄大队有四个小生产队,我被分配到第一生产队,知青是按小队集体居住,吃饭是大队的知青伙,有20来个人,大队专门派有一位伙夫做饭。我们一队的知青点是在村东头的草料仓库院里,有互通的南北两个院,中间房屋隔开,北院是牲口饲养院,北屋喂有十多匹马,主要是驾辕拉车。南院的南屋4间是知青宿舍,男女各两间。我们没去前男宿舍只剩王恺一个人,一人无聊,他还找了一小伙子给他做伴,我们去了以后,加上后来的利民,男知青成了4个人;女知青多一些,有5、6人,有地区来的,多数是本县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基本没有睡成,不是激动的失眠,而是没有带蚊帐,那大个的蚊子嗡嗡的到处都是,用床单盖着吧闷热,稍微露一点缝隙就会遭到攻击,结果上演了大半夜的人蚊大战,第二天早上一看,墙上、床上、身上到处血迹斑斑。
我们的院门口朝西,门口有个磨坊,可以磨面、压面条。过了路就是一口水井,有3、4米深,我们的日常用水就从里边打取。整个大队有两条街道,前街和后街,一队在前街,也是我们主要活动的地方。在村口边有有一所小学,叫王庄小学,大队还有一个队办企业,好像是做电器绝缘管的。
自下乡到1979年11月17日离开,断断续续的在这里劳动、学习、生活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尽管一些事情已经模糊远去,但经历已牢固的印刻在脑海中,虽然有许多艰苦,但我非常感激这段时光,它让我懂得了农民,感受了他们的辛劳,体会了他们的纯朴,学会了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养成了珍惜粮食的习惯。
每当回想起这段时光,就难免产生要回去看一看的愿望,也曾为此做过努力,但始终没有成行,越是时间长越想去,但又越增加一些忐忑,还能找到地方吗?还有认识的人吗?还会有人认识我吗?这一步什么时间可以迈出?
http://s9/middle/4b8c0642tc8dc4c2172f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