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木寺

郎木寺的著名景观之一——“红石崖”。傍晚时分夕阳染红它的时候,很壮美。

这个寺庙海拔有3500米

抬头远远向坡上望去,哦,那一片被风马旗圈起的绿树和蓝天
郎木寺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个小镇,一个川甘边境上奇特的西北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名“白龙江”。溪北是甘肃的色止寺,南岸属四川若尔盖县的格尔底寺,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有“东方小瑞士”之称。
初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失望,因为它的外表毫不起眼,只有两条简陋的街道,房屋低矮杂乱,似乎与一般的中国村庄区别不大。
但是走在这里的小街上,迎面而来的游客,外国人却比中国人还要多,而且大多是西方的背包一族。
这也正是这座小镇第一个奇特之处。它在中国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名气,虽然它曾经当选了2005年cctv中国魅力名镇,还是整个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一个,但是还是没有太多的国人知道这个小地方。
但是在国际上,它却早就“扬眉吐气”,在几十年前就知名度很高。在各种语言描写中国的旅游手册里,肯定少不了这个鲜为国人所知的西北小镇。
是什么让这个不起眼的中国西北小镇在国际上如此闻名?
是因为一个人和一本书。
据《临潭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美国基督教神召会牧师克利必奴等,在临潭建立教堂并设置电台,广泛传教。”之后的1925年,两个美国传教士从甘肃临潭骑着马来到郎木寺。这两人是一对夫妻,即传教士詹姆士和他金发碧眼的夫人。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1957年才离开。他在这里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冬天,他穿上厚厚的藏袍,戴上狐皮帽,脚上穿着与当地人一样的皮袋子,然后骑上马去狩猎。他喜欢背着叉子和子弹袋,骑上高头大马在雪地里飞奔。夏天,他与牧民们一起耍坝子,畅饮青稞酒,跳锅庄,在开满各色野花的草原上打滚。似乎他的传教算不上成功,因为今天已经看不到除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痕迹。他的传教,如奔腾的白龙江一样,在岁月的流转中去了远方,留下的只是一个过程——曾经在这里走过。
十几年的经历,对于人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十几年与当地人的相处,让他感受到了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的生活。神奇的传说、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犷的民风,在他心中永远定格。他将耳闻目睹记之于笔下,最后,写成了一本英文书《Tibetlife》,就是《西藏生活》。
就像詹姆斯的那本《消失的地平线》引来了稻城热一样,郎木寺正因为《Tibetlife》的影响,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游客。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让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于是,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开始向往这里,来寻找《西藏生活》中这个神秘而让人迷恋的西北小镇,直到现在。
我一直没有弄明白,郎木寺是因为寺院出名呢,还是因为小镇出名。其实许多到过这地方的人和我一样,都有这种疑惑。论寺院,这两座寺院远不如距其不远处的夏河县“拉卜愣寺”出名;论风光,夏河县的“桑科草原”知名度也远远超过这里。直到你到达这里后才会发现,是生态美与民族风情美的完美结合,感染着每一位到过达这里的人们。这里是一个还没有被人欲彻底充斥的地方,这里曾经因为人迹罕至的原因,而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借用中央电视台一位主持人的话说:“到了这里,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站在这海拔3500米的山坡上,我久久地凝望,在那蓝天白云之外会有一个自由的王国吗?

也许前定此生没有如此的虔诚,也许还未能理解他们对宗教的信仰,终究未能投入地俯身一拜,但一如既往地被他们所深深感动。

站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是不是可以听到灵魂轻轻游走的声音?

草地上的野花星星点点(一)

草地上的野花星星点点(二)

郎木寺镇上一个青年旅社

郎木寺镇上一个藏式咖啡馆
加载中,请稍候......